目 录
●重要讲话
习近平:二〇二一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1
习近平:凝心聚力,继往开来 携手共谱合作新篇章(习近平2021年2月9日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3
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日、30日)…7
习近平: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30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主要部分……………………………………………………………………15
●重要会议
2021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20
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4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议…………51
●重要文件
中办国办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54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65
●学习参考
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85
在二〇二一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二〇二一年二月十日)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农历辛丑年春节即将到来。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迎新春佳节,感到十分高兴。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大家致以节日的美好祝福!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拜年!祝大家新春愉快!
回首过去一年,既有惊心动魄的风云突变,又有豪情万丈的砥砺前行。一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战疫情、抗洪涝,促改革、推开放,抓脱贫、惠民生,保增长、稳大局,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捷报频传,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就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难倒我们,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
同志们、朋友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止步不前,要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的一年,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努力实现“十四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同志们、朋友们!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发愤图强、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得到了14亿中国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只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同志们、朋友们!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万事如意、牛年大吉!
谢谢大家。
(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02月11日01版)
凝心聚力,继往开来 携手共谱合作新篇章
——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2021年2月9日,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尊敬的各位同事,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欢迎大家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今天,我们在各国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举行峰会,表明了各国通力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的决心。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已经走过9年历程。9年前,本着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初心,怀着共同开创美好未来的决心,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联合倡议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开启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新阶段。
9年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经历了时间和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的考验,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并为各方所接受的合作原则。
一是有事大家商量着办。我们坚持相互尊重,合作不附带政治条件,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共商共建共享。我们本着“17+1大于18”的信念,建立起以领导人会晤机制为引领、涵盖20多个领域的立体合作架构,让每个国家参与其中。我们照顾彼此关切,从各国实际出发制定规划、确定项目,鼓励各国结合自身禀赋在合作中找到定位、发挥优势。
二是让合作方都有收获。我们聚焦务实合作,实现了助力各自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目标。我们推动合作均衡发展,坚持经济和人文结合、贸易和投资并重,让成果惠及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同9年前相比,中国同中东欧国家贸易额增长近85%,其中中方进口增幅高出出口增幅22个百分点,双向旅游交流人数增长近4倍。中欧班列已经覆盖大部分中东欧国家,累计开行3万多列。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塞尔维亚斯梅戴雷沃钢厂、克罗地亚佩列沙茨跨海大桥等一大批合作项目成果喜人。
三是在开放包容中共同发展。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都坚信开放创造机遇、包容成就多元,这也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我们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坚持以协商合作弥合差异、解决分歧。我们遵循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符合市场原则,尊重欧盟标准,欢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实现共赢、多赢。
四是通过创新不断成长。我们开拓思路、先试先行,率先探索跨区域合作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率先实现“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地区全覆盖。我们着眼中东欧国家需求和区位优势,推动匈塞铁路等重大项目取得积极成果。
各位同事!
我们身处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带来深远影响。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各国以前所未有的团结协作共同应对。
去年,中欧关系在疫情中逆势前行,双方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打造中欧绿色合作、数字合作伙伴关系,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关系积极发展也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带来了新机遇。
各位同事!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跨区域合作平台。新形势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如何发展?我愿提出4点建议。
第一,直面疫情挑战,坚定共克时艰的合作信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中国愿同中东欧国家团结协作、合力应对。双方可以加强联防联控和疫情防治经验交流,探讨开展传统医药合作,提升卫生医疗合作水平,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愿继续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有关国家提供疫苗,为推动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促进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和使用作出贡献。中国愿同中东欧国家开展疫苗合作。目前,塞尔维亚已从中国企业获取100万剂疫苗,匈牙利正同中国疫苗企业合作。如果中东欧其他国家有疫苗合作需求,中方愿积极考虑。
我们要坚持开放合作,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危机阴影。现阶段,我们要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妥有序恢复人员往来、推动复工复产,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共同抗疫和恢复经济提供保障。
第二,聚焦互联互通,畅通联动发展的合作动脉。我们要不断完善融通格局,为未来更高水平的联动发展打好基础。要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推进匈塞铁路等大项目建设,继续支持中欧班列发展,充分挖掘合作潜力。
我们要深化海关贸易安全和通关便利化合作。中方将推动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海关信息中心、中欧陆海快线沿线国家通关协调咨询点,愿探索同中东欧国家海关开展“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合作试点。
第三,坚持务实导向,扩大互惠互利的合作成果。我们愿同中东欧国家一道,推动中欧务实合作成果在中东欧尽早落地,就促进贸易和投资互利合作作出更多努力,推动贸易平衡、可持续发展。中方计划今后5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累计价值170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愿积极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平台扩大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商品,通过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卫生和植物卫生工作组机制、检验检疫联络咨询点,合并相近产品风险等级评估等措施,优化中东欧国家农食产品输华准入评估程序、加快准入进程。我们要加强地方经贸合作,继续推进宁波、沧州等地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产业园建设。
我们要深化农业合作,争取实现未来5年中国从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进口额翻番,双方农业贸易额增长50%。我们倡议在中东欧国家合作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实施青年农业人才交流计划。
我们要加强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媒体、出版、智库、青年、地方等领域交流合作。中方愿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同中东欧国家深化体育合作。我们将在年内举行新一届教育政策对话和高校联合会会议,支持复旦大学在匈牙利开设校区。我们要加强特色旅游产品联合开发和旅游人才联合培养。我们要落实好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共识,推动地方合作取得更多成果。
第四,着眼绿色发展,打造面向未来的合作动能。我们要坚持“绿色共识”,坚定不移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为今年联合国第二十六次气候变化缔约方大会和第十五次《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成功举办作出贡献。我们要推动“绿色发展”,以2021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年”为契机,深化绿色经济、清洁能源等领域交流合作。
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中方倡议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科技人才论坛,将出版发布《2020中国—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记分卡》。我们要抓住新业态,拓展在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健康产业等领域合作。中方将推动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电子商务合作对话机制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公众健康产业联盟。
各位同事!
今年起,中国开始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14亿人口、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将充分释放,为世界创造更多需求、带来更多机遇。中国将继续扩大开放,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中国将更加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同各国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中国持续发展和开放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强大动能,也将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开辟更广阔空间。
各位同事!
中东欧国家谚语说,“好的建议比黄金更有价值”。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会议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为新形势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凝聚新共识、绘制新蓝图,共同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走得更稳、更实、更远。
(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02月10日02版)
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
(2012年12月29日、30日)
习近平
一
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慰问革命老区群众。阜平地处太行山深处,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属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很有代表性。一直想找个机会过来看望一下乡亲们,了解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之策。要看就要真看,看真贫,通过典型了解贫困地区真实情况,窥一斑而见全豹。这有利于正确决策。本来很贫困,却粉饰太平,结果只会把事情办糟。有的地方贫困,原因是多方面的,不等于工作没做好,大家不要有顾虑。
来之前看了有关材料,刚才听了你们的工作汇报,对阜平的历史沿革、基本县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了一个全面了解。近年来,你们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生态旅游、扶贫开发以及基层党建工作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步。你们常年工作生活在这里,条件相对艰苦,工作十分辛苦,为改变阜平面貌做了大量工作、付出很大努力。在此,我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县21万干部群众,表示诚挚的问候!
阜平是一个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地方,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首府,是晋察冀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1年。1948年4月,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从陕北来到阜平的城南庄,在这里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调整南线战略,为三大战役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阜平和阜平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我对聂帅怀有深厚感情。我上的小学——北京八一小学,前身就是设在阜平县城南庄的荣臻小学,后来从阜平迁到北京。聂帅对阜平非常关心,他讲过,阜平不富,死不瞑目。说到阜平老百姓生活依然贫困,聂帅掉了眼泪。我在福州工作时就知道这个情况。所以,我脑子里对阜平有很深印象,从小就有印象,这是我对阜平革命老区的一个情结。
这些年来,河北也好、保定也好、阜平也好,在积极推进扶贫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大成绩。这是值得肯定的。由于自然条件不好、交通不方便、生产生活条件与平原地区相差不少,阜平现在还比较贫困。从县里提供的材料看,阜平全县21万人口中,扶贫对象有9万人,比例较高,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要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须包括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所以,党中央特别关心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发生很大变化,与过去不能同日而语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们国家大、各地发展条件不同,我国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按照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全国农村扶贫对象还有1.2亿多人。我们在国际场合说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所承担的国际义务要适当,就是这个道理。城镇各类困难群众也为数不少。怎样支持和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是我经常想的一个问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也出现了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众。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平均数会掩盖差距。我离开浙江时,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00多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7300多元,但平均数线下的在40%以上,不少人没有达到平均数。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家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因此,要提高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及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去年,中央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了新的10年扶贫开发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是中央确定的目标。我们要加大投入力度,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注重增强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从阜平情况看,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打好扶贫攻坚战,有很多工作可做,县里有不少思路,总的都很好,要抓好落实,有些思路还要深入探讨。这里,我强调两点。
一是要坚定信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困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优势。只要立足有利条件和优势,用好国家扶贫开发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树立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苦干实干,就一定能改变面貌。
二是要找对路子。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比如,阜平有300多万亩山场,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比较高,适合发展林果业、种植业、畜牧业;有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和天生桥瀑布群这样的景区,离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都不算远,又北靠五台山、南临西柏坡,发展旅游业大有潜力。要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真正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使贫困地区发展扎实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最后还是要能养活自己啊!有的地方实在是穷山恶水,可以整体搬迁,也可以分散移民,但一定要选好搬迁和移民的地点。
关于发展革命根据地旅游项目,要把握好两个概念。红色根据地,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概念。发展红色旅游,是另一个概念。两方面要统筹。建红色纪念设施要恰当,不要贪大求洋,不要搞一堆同红色纪念毫不相干的东西、甚至是影响红色纪念发挥作用的东西。红色纪念设施不要搞得太形式化,太形式化反而把原来的意义给破坏了。本来是一个革命的、艰苦的地方,结果搞得富丽堂皇、规模宏大,反而把内在精神弄没了。一些地方报上来的红色纪念项目,规模达到几万、十几万平方米,就大而不当了。有的地方过去的小屋就十几平方米,现在要建几万、十几万平方米的纪念馆,不恰当。西柏坡就是那么一个小村子,千万不能搞成一个大游乐场,否则就不符合“两个务必”了,就不是艰苦奋斗的象征了。怎么宣传?怎么教育?原则是要体现应有功能,够用就行了。关于发展红色旅游,指导思想要正确,旅游设施建设要同红色纪念设施相得益彰,要接红色纪念的地气,不能搞成一个大游乐场,要不就离红色纪念场所远一点,两者不要混在一起。有了一些钱,该怎么花?是把县城搞得很漂亮还是投向农村,是搞楼堂馆所、花花草草还是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也要好好思量。还是应该用来改善人民生活。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切实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实,不断抓出成效。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形成有利于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加快发展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优先向贫困地区安排,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地区转移。扶贫要扶志,有志气、自力更生很重要啊!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
二
我们看了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的村容村貌,看望了几户困难家庭,看到老区一些乡亲尚未摆脱贫困、生活还比较困难,心情是沉重的。乡亲们太好了,纯朴热情,对党的感情特别深。老区人民提要求,也不算过分。尽管生活还有很多困难,但乡亲们说的都是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没有什么要求。乡亲们心里只念着党和政府好,我很受感动。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群策群力,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在中央工作的同志要关心和支持乡亲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关心和支持乡亲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这些年来,骆驼湾村党支部和你们顾家台村党支部坚持把联系服务乡亲、做乡亲工作作为核心任务和基本职责,为乡亲们力所能及办了一些实事、好事。农村基层的同志,工作在第一线,条件也不好,一年到头操劳得很,很辛苦,很不容易,我向你们表示诚挚的慰问!
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上级党委和政府帮助和支持下,通过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增强村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造福群众的功能,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领路人。
第一,要原原本本把政策落实好。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些年来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工作的,现在中央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这些政策要一丝不苟、毫不走样地落实到基层,政策的好处要全部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一个农民。你们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干部,生活在乡亲们中间,生产在乡亲们中间,整天同乡亲们打交道,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能不能落到实处,你们的工作很关键。要把党和政府的扶贫开发政策、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农民增收的政策原原本本传递给乡亲们,让乡亲们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好处,一起来落实好政策。你们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在中央的工作就有了坚实基础,我们也就放心了。
第二,要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做好基层工作,关键是要做到情况明。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大家心里要有一本账,要做明白人。要思考我们这个地方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有哪些优势?哪些自力更生可以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上面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要搞好规划,扬长避短,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乡亲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村子里能解决的就尽快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向上级部门和有关方面反映,大家一起来想办法。
第三,要扎扎实实把支部建设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抓好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建设服务型党支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第四,要切切实实把团结搞扎实。众人拾柴火焰高。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团结就是力量。不团结,一个人本事再大,也办不成任何事情。要搞好支部一班人的团结,搞好村委会一班人的团结,搞好全村乡亲的团结,特别要搞好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的团结。要以党支部为核心,搞好各种基层组织建设,把它们组织好,形成整体合力。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真正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
对比较典型的贫困地区,怎样给予更加倾斜的政策,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越是贫困的地方,越是拿不出配套资金,这样扶贫政策就很难落实,效果也不会好。这个问题要加以解决。农村危房改造,是不是就是刷刷粉、吊吊顶?当然,这里有资金有限问题。农村危房改造,要因地制宜,可以细化一点,要使房子整体上有些改观。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要作为一件实事摆在那里,哪怕一次改造量少点,但做一件是一件,让人看了确实觉得党和政府办得好。
我也了解到,去年以来,河北省在全省推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把干部下基层蹲点与扶贫脱困工作结合起来,既锻炼了干部作风,又帮助困难农村、困难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效果是好的,受到了老百姓欢迎。我们看到顾家台村,在保定银行驻村干部对口帮扶下,发生了一些可喜变化。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勉强搞一些东西,一定从实际出发,真正使老百姓得到实惠。在符合实事求是精神的前提下,贫困地区要优先安排,各级政府都要给予支持。希望你们坚持这些好做法,继续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上下功夫,在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上下功夫,让农村生产不断发展起来,让农民腰包尽快鼓起来。希望驻村干部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向沈浩同志学习,宁肯自己多受累,也要让群众快脱贫,宁肯自己掉上几斤肉,也要让群众走上致富路。也希望现在还比较困难的乡亲们要有信心,在党和政府支持和帮助下,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三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贫困问题较突出地区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领导职责,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领导同志的工作要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我们不缺豪言壮语,也不缺运动式的东西,关键是看有没有找对路子,有没有锲而不舍干下去。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各级干部也不能眼睛总是向上。任何事情都要向上看看,向下看看。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而工作?古时候讲,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现在就是要服务人民。多想想我们干的事情是不是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干的?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各级干部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研究扶贫开发面临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
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我看了一些材料,反映说2012年初,某省某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县政府网站上发布“特大喜讯”,热烈祝贺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还有一个案例,说两个县争戴国家级贫困县帽子,落败的县长含着泪说,我们这次没有争取到贫困县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县真的太穷了。再有,有一个地方一直戴着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其实2005年就进入全国百强县之列,2011年因媒体曝光,国家级贫困县资格才被取消。据说,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国中部百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评比榜单上,竟有17个国家级贫困县。对这种现象,有关部门要研究一下,该摘帽子的就要摘,不该戴就不要戴,没什么好照顾的!
我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一些扶贫款项被各级截留,移作他用。扶贫款项移作他用,就像救灾款项移作他用一样,都是犯罪行为。还有骗取扶贫款的问题。对这些乱象,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坚决反对、坚决杜绝。
要把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对那些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要给予表彰并注重提拔使用。培养选拔任用干部,一定要有正确导向,要注重从基层选拔,从艰苦地区选拔,从经受过重大考验的干部中选拔,真正选出一批合格领导干部。要把有培养潜力的同志放到急难险重的环境中锻炼,让他们去挑担子,去完成艰巨复杂的任务,从而脱颖而出。
我相信,有革命老区群众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有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在上级党组织和社会各方面帮助和支持下,革命老区一定能够完成脱贫致富的历史任务,让革命前辈含笑九泉,让他们的革命理想得以实现。
(来源:《求是》2021年第4期)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
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安排这次学习,目的是认清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总结成绩,查找不足,提高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方面,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更好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只有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才能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高质量发展,只有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依法对侵权假冒的市场主体、不法分子予以严厉打击,才能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只有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净化消费市场、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才能实现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只有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才能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安全,只有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才能有效保护我国自主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多次强调,要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推动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要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坚决依法惩处侵犯合法权益特别是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显著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震慑违法侵权行为,等等。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了。1950年,我国就颁布了《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商标注册暂行条例》等法规,对实施专利、商标制度作出了初步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知识产权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轨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等系列决策部署。在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我们组建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重新组建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现了专利、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类别的集中统一管理。我们在北京、上海、广州成立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挂牌成立知识产权法庭,审理全国范围内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上诉案件,建成了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体系。
总的看,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和保护体系不断健全、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对激励创新、打造品牌、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不足,主要表现为:全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随着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仍然跟不上;知识产权整体质量效益还不够高,高质量高价值知识产权偏少;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协调有待加强;知识产权领域仍存在侵权易发多发和侵权易、维权难的现象,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呈现新型化、复杂化、高技术化等特点;有的企业利用制度漏洞,滥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主体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能力明显不足,我国企业在海外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等等。
当前,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我们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顶层设计。要准确判断国内外形势新特点,谋划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是激励创新,服务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抓紧制定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研究制定“十四五”时期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明确目标、任务、举措和实施蓝图。要坚持以我为主、人民利益至上、公正合理保护,既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又防范个人和企业权利过度扩张,确保公共利益和激励创新兼得。要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部署一批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重点工程。
第二,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执法司法体系,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保障。要在严格执行民法典相关规定的同时,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统筹推进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垄断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修订工作,增强法律之间的一致性。要加强地理标志、商业秘密等领域立法。要强化民事司法保护,研究制定符合知识产权案件规律的诉讼规范。要提高知识产权审判质量和效率,提升公信力。要促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标准和司法裁判标准统一,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机制。要完善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加大刑事打击力度。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关注、侵权假冒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区域,要重拳出击、整治到底、震慑到位。
第三,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覆盖领域广、涉及方面多,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加强协同配合,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要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增强系统保护能力。要统筹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公平竞争审查等工作,促进创新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高效配置。要形成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国家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及时传播知识产权信息,让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要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知识产权审查和保护领域的应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要鼓励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推动诚信体系建设。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第四,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知识产权领域部署推动了一系列改革,要继续抓好落实,做到系统集成、协同推进。要研究实行差别化的产业和区域知识产权政策,完善知识产权审查制度。要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时研究制定传统文化、传统知识等领域保护办法。要深化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健全知识产权诉讼制度,完善技术类知识产权审判,抓紧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要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体系,改进知识产权归属制度,研究制定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相关制度。
第五,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和竞争。知识产权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国际争端的焦点。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决不放弃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原则,深度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及相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国际规则和标准,推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要拓展影响知识产权国际舆论的渠道和方式,讲好中国知识产权故事,展示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合作,倡导知识共享。
第六,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我讲过,知识产权对外转让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加强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保护,依法管理涉及国家安全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行为。要完善知识产权反垄断、公平竞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形成正当有力的制约手段。要推进我国知识产权有关法律规定域外适用,完善跨境司法协作安排。要形成高效的国际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建设知识产权涉外风险防控体系,加大对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落实责任,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相关协调机制,重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工作合力,坚决打击假冒侵权行为,坚决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学习,熟悉业务,增强新形势下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本领,既学会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又学会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开展国际合作和竞争,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30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主要部分。
(来源:《求是》2021年第3期)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30日在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代省长 黄 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回顾和“十三五”发展主要成就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治蜀兴川历史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川渝打造“一极两中心两地”的重大使命,擘画了川渝发展宏伟蓝图。我们倍感鼓舞、倍增力量!
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导,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按照“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投资唱主角、消费促升级”的工作思路,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省经济逐季回升、稳定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6万亿元、居全国第六位,增长3.8%、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58亿元、增长4.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8%、8.6%。
一是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暴雨洪涝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率先推行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对可能的传染源做到找得到、管得住、服务好;落实“四早”“四集中”,核酸检测2087万人次,运用5G+医疗开展远程诊疗,中西医并重加强救治。落实闭环管理措施,切实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24天实现首个市(州)确诊病例“清零”,33天实现疫情应急响应级别由Ⅰ级降为Ⅱ级,55天实现中高风险区全部转为低风险区,发病率病亡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去年12月,成都市郫都区再次发现本土确诊病例,我们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及时采取果断措施,每日调度疫情防控,列出任务问题清单,争分夺秒、严防死守,坚决打好疫情遭遇战、歼灭战。面对严重暴雨洪涝灾害,首次启动Ⅰ级防汛应急响应,加强统筹调度、监测预警和避险转移,成功处置乐山凤洲岛受洪水围困等重大险情,累计安全转移群众123.8万人,打赢了一场抗击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硬仗。
二是强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川渝地区量身打造的重大发展战略。我们秉承“一家亲”理念、强化“一盘棋”思想,与重庆建立多层次、常态化合作机制,举行两次党政联席会议,出台10个工作方案和政策文件。成达万高铁等27个川渝共同实施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成渝高铁实现1小时直达,成资渝高速公路(四川段)建成通车,渝昆高铁、泸州至永川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成渝高速公路扩容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设立成都东部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南充临江新区、绵阳科技城新区,启动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制定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95项川渝通办事项实现异地办理,成渝实现公交轨道“一码”通乘,两地群众交往交流更加便捷。
三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体推动回头看大排查等发现问题整改清零。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持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和省内对口帮扶。开展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强化因疫因灾致贫返贫人员帮扶。做好脱贫攻坚普查调查,抓好成效考核评估。瞄准深度贫困地区最后堡垒,采取超常举措,发起最后总攻,组建专班挂牌督战,破解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安全饮水、通村公路等瓶颈问题,实现剩余7个贫困县脱贫摘帽、300个贫困村退出、20万贫困人口脱贫,啃下最后“硬骨头”,“一步跨千年”的凉山旧貌换新颜。抓好凉山州脱贫攻坚全域实景展示,全景展现我省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巨大成就,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是大力推动经济稳定恢复。落实国家减免补等优惠政策,出台重点项目复工开工7条、缓解中小企业困难13条、扶持个体工商户10条和“电10条”“税10条”等政策,全力援企稳岗保就业,发放“战疫贷”和“稳保贷”约410亿元,新增减税降费约970亿元。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健康申报证明服务,实施“春风行动”,2573万人外出务工。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创新设立“税电指数”。召开抓项目促投资现场会,深化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补短板三年行动,实施省重点项目和投资运行“红黑榜”,川藏铁路开工,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四川时代动力电池、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等773个省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9%。特别是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基本建成,这是国内唯一实现“两场一体”零换乘的机场,成都成为我国第三个拥有两个国际机场的城市。实施促进消费和服务业发展七大行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出台稳外贸9条措施,进出口总额达8081.9亿元、升至全国第八位,增长19%、居全国第二位。
五是着力培育现代产业。高规格召开全省服务业、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文旅发展大会,出台实施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狠抓粮食扩面增产,强化重要农产品供给,新增耕地35万亩、高标准农田380万亩、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粮食总产量再次登上700亿斤台阶,生猪出栏5614.4万头。出台稳定工业生产25条、促进工业稳增长10条等措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建立服务业重点产业推进机制,深入实施“三百工程”,评选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成功创建稻城亚丁、巴中光雾山2家5A级旅游景区,绵阳方特东方神画、都江堰融创文旅城等开业运营,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4%。四川银行挂牌开业,新增A股上市公司12家,存贷比提高2.2个百分点,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六是深入推进全面创新和改革开放。启动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成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落地建设。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和106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0多家。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天然气、页岩气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平均到户电价下降6.7%。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唯一省级特别案例,乡镇数量减少1509个、建制村减少18429个。开展营商环境指标提升行动,省级“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98.7%,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达80%以上,新增市场主体124.5万户,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无分歧账款64.1亿元。获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产业发展联盟,成都高新西园、成都国际铁路港、泸州、宜宾、绵阳综合保税区正式通过验收。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新增12户、达364户,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超过1万亿元。
七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3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7314亿元。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新增就业96.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8%。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442万困难群众纳入城乡低保。新改建农村公路1.6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客车。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省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5.2%、99.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建设城乡公办幼儿园662所,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超80万人。推进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为8000多万城乡居民提供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筹备工作有序进行。抓好长江禁捕退捕,全面完成退捕任务。深入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完成国家下达污染防治任务。
八是促进社会大局稳定。深刻汲取西昌“3· 30”森林火灾教训,扎实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调整完善指挥体系和工作体制机制,新建防火通道1.4万公里,开设隔离带1万多公里。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保持严管重罚高压态势,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地质灾害成功避险152起,有效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有序推进金融风险处置,地方法人银行高风险机构基本出清。妥善化解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不良贷款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做好信访工作,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扎实开展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邪教、反恐怖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禁毒人民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退役军人事务和双拥共建工作。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完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第二轮修志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审计、统计、参事文史、决策咨询、哲学社会科学、档案保密、新闻出版、机关事务管理、气象和地质测绘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大疫大灾和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勇于担当、顽强拼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完成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五年来,我们深入践行初心使命,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完成“七五”普法,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议案64件,制定政府规章36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559件、政协委员提案4905件,满意率分别达98.1%、99.7%。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取消省本级行政权力事项260项,建成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平均压缩至100个工作日内。加强调查研究,规范政务督查,会议文件大幅减少,“三公”经费不断降低,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工作作风更加务实。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首次实现3年上一个万亿元台阶。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8%,五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达4.2万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2.1:43.5:44.4调整为11.4:36.2:52.4。创新动能加快释放,高新技术企业超800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近2万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深入实施,7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均超过2000亿元。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铁路运营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5312公里、8140公里,进出川大通道增至38条,新增高标准农田2168万亩,实现光纤通到村、5G通到县。全面创新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国资国企、农业农村、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全域开放合作呈现新态势,国际班列累计开行11761列,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达367对,驻川领事机构达20家。自贸试验区加快建设,新增综合保税区5个,进出口总额实现翻番。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四川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五年来,我们着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创建取得新成效。建成城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207个、文化馆207个、博物馆29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225个,“三馆一站”全部免费开放。《中国机长》《彝海结盟》等各艺术门类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巴蜀文化传承和遗产保护成效明显。建成18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基本实现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5A级景区达15家,“三九大”文旅品牌闻名遐迩,动漫、电竞等文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巴蜀文化影响力、四川旅游美誉度不断增强。
五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美丽四川展现新面貌。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反馈问题整改和“回头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PM2.5浓度下降28.6%,优良天数率提高5.6个百分点。全面实施河(湖)长制,86个断面水质达到优良水质标准、优良率98.9%,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完成105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森林覆盖率达40%,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85.8%,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完成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5882公顷。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快推进。违建别墅清查整治扎实开展,“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全面完成。生态安全格局加快构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画卷正在巴蜀大地徐徐展开。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新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65%以上。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解决了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在四川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522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9%、9.2%。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省内异地就医结算覆盖所有县(市、区)。新改建农村公路11.8万公里、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05万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94.7万户、城镇棚户区改造109万套、老旧小区改造104万户,农村饮水安全受益人口达2766万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0%,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实现县(市、区)全覆盖,高校总数达132所,8所高校14个学科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健康四川”建设加快推进,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得到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全民健身广泛开展,世警会、省运会成功举办。成都市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有效应对九寨沟地震、长宁地震、金沙江白格堰塞湖等重大自然灾害。法治四川、平安四川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历经艰难险阻,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带领全省人民齐心协力、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四川改革发展的同志们及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消防救援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表示崇高敬意!向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诚挚谢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科教优势还未充分转化为创新优势,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发展、治理和民生面临新挑战,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艰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还需加大力度,自然灾害、安全生产、金融和社会治理等领域重大风险依然存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等方面仍有不少薄弱环节,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还比较困难,一些市县财政收支矛盾较大;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政务服务水平还不高,群众办事还不方便,营商环境仍有提升空间。对此,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勇于担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
二、“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总体考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和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省政府组织编制了《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查。
制定和实施好我省“十四五”规划,事关治蜀兴川全局。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网络征求意见2万余条,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和自身发展基础,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和实现路径。《纲要草案》从经济实力、发展活力、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民生福祉、治理效能六个方面,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展望2035年,《纲要草案》提出四川将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采取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描绘了经济、科技、法治、文化、生态、开放、民生等方面的远景目标。把五年发展规划和十五年远景目标一起谋划,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原则,突出了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要求,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未雨绸缪、把握主动。
《纲要草案》对“十四五”发展目标作了量化、具体化,提出五大类21个主要指标,其中13个预期性指标,主要是通过政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市场主体来推动实现;8个约束性指标,集中在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需要强化政府职能职责,主要由政府来推动实现。这些指标的设置,既考虑了外部环境变化,又符合四川发展实际,兼顾了现实需要和发展可能,顺应全省人民期待。从发展条件看,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交汇叠加带来的发展红利不断释放,我省区域格局、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有望延续“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发展趋势。从发展需要看,四川是经济和人口大省,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水平不高,发展不足、质量不高问题仍较为突出,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高质量发展,努力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为此,《纲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经济总量再跨上两个万亿元台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幅度高于全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增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大气、水体等质量明显好转,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稳定,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纲要草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从14个方面对“十四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系统谋划安排。推动各项重大部署落地落实,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是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局,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深化拓展“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着力建强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加快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构建“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突出极核带动、轴带支撑、区域协同,推动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四川。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激发巨大的市场活力和内需潜力,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扩大有效投资,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二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必须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支柱型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成长型服务业做大做强,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加速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经济新增长极。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构筑集约高效、经济惠民、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现代能源网络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持续强化创新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发展动力活力。“十四五”时期是我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关期,必须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更多推进创造型、引领型、市场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多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着力建设陆海互济、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构建内陆国际门户枢纽,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
四是统筹推进发展治理民生,夯实现代化建设安全保障。安全是极其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如果安全基础不牢,发展的大厦就会地动山摇。要在聚力抓发展的同时,统筹促善治、惠民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提升法治四川建设水平,不断夯实治蜀兴川民主法治根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公共资源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持续提升共建共享水平,加快建设文化更繁荣、生活更富裕、服务更优质、环境更优美的宜居家园。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把安全发展贯穿到全省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加强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应急能力,建立健全经济社会重大风险协同防控化解机制,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筑牢治蜀兴川的安全屏障。
各位代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挺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川迎来难得历史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坚信,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开拓进取,“十四五”规划的美好蓝图一定能变为现实。
三、2021年工作安排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抓好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综合考虑,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进出口总额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指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粮食产量保持在700亿斤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坚持“稳农业、强工业、促消费、扩内需、抓项目、重创新、畅循环、提质量”工作思路,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
加强川渝协同联动。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联合实施方案,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对接,出台我省4个实施意见、7个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突出支撑引领,共推重大项目、共建重大平台、共抓重大改革、共谋重大政策,协同推动交通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毗邻合作、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支持川渝两地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加强对接合作,广泛凝聚共识和合力。
强化极核和主干功能。提升成都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做强天府新区总部集群、科技创新、商务会展、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核心功能,支持成都东部新区发展航空经济、智能制造、现代物流、国际消费等主导产业,加快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成都都市圈,加快成都外环铁路和成德、成眉等城际、市域(郊)铁路前期工作,推进轨道交通资阳线、天府大道北延线、成都平原经济区环线高速等项目建设,抓好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和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
抓好成渝主轴发展。畅通主轴通道,加快建设成渝中线、渝西等高铁,加密川渝间高速公路主通道,打造沿线交通枢纽,提升主轴城市内联外通水平,形成1小时通勤圈。做强节点城市,资阳、内江、遂宁等沿线城市主动承接双城辐射,与重庆共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资阳大足文旅融合示范区。围绕成渝地区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强配套协作,辐射带动成德绵眉乐雅广西攀、成遂南达、攀乐宜泸三大经济带加快发展。
推动五区协同发展。编制实施省级、五大片区和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出台支持省级新区建设和培育经济副中心的政策措施。成都平原经济区加快培育壮大环成都经济圈,构建铁路公交化运营网,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支持绵阳科技城新区建设,促进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川南经济区抓好成自宜、渝昆高铁等项目,推进宜宾三江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建设,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推动内江、自贡同城化,与重庆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支撑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川东北经济区推进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强嘉陵江流域经济协作,抓好南充临江新区建设,推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加快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共建川渝高竹新区,促进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攀西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攀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安宁河谷综合开发,发展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抓好大保护大治理,做强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抓好飞地园区建设,发展全域旅游。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制定实施县域经济强县强区强镇培育方案,明确一批重点培育对象,支持重大项目安排、重大改革试点、重大平台建设,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自主权。修订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分类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向县域产业园区集中,推进县域产业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发展。
第二,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大科学装置等创新基础设施集群,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组建天府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推进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四川分中心、中国工程院四川战略研究院等建设,布局一批省级创新平台。启动建设电磁驱动聚变原型装置、西部光源系列装置。
大力推进军民协同创新。开展军地需求对接、规划联动、人才互派,聚焦重点领域、重大装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国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与央属军工集团合作,建设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和产业集群。推动国际核聚变科学中心落户,推进医用同位素试验堆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能力提升。积极开展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北斗卫星应用示范。深化拓展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培育壮大通航产业。支持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改革,鼓励地方企业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遴选支持重大创新产品,努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成立两院院士基金,加强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加快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建设,实施100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川渝联合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示范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深化国家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示范。
培育建强科技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家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依法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行科研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制”和科研经费“包干制”,扩大科研单位和科技领军人才科研自主权。加快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和创新团队,统筹推进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天府高端引智计划。完善科研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开展。
第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确保耕地和粮食安全。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470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加快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聚焦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和三大先导性产业,加快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打造一批粮油、果蔬等产业集群。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健全专业化市场服务体系,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化农业物质装备短板。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种子生产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好邛崃天府种业园区、四川省种质资源库。继续抓好生猪生产恢复,保障猪肉稳定供应。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中央“五年过渡期”和“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支持凉山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建设。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继续坚持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社会帮扶等机制,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明晰扶贫项目资产产权主体,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持续发挥效益。促进脱贫地区产业提档升级,加快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和致富带头人,带动群众增收,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抓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试点。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全体村民参与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开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行动,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全面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三农”发展比例。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围绕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80万户左右无害化卫生改厕,推动6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基本覆盖,全面完善农村水电路气网、物流等基础设施。推进村容村貌提升,新建翠竹长廊10条,建设水美新村300个。持续培育创建“最美古镇古村落”,开展文明乡风建设行动,推进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引导金融资源、社会资本更多流向农业农村。
第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和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围绕重大领域编制产业链全景图,开展强链补链延链工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推动机械、轻工、有色、建筑等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提升“川字号”品牌影响力。高标准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5+1”重点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华为鲲鹏生态基地、中国牙谷等重点工业项目,推动尽快投产达产。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并购重组、跨越发展,推进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施10个重点产业培育方案,推动四大支柱型服务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动六大成长型服务业提速增量、做大做强。优化区域布局,培育发展省级服务业聚集区,积极争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和居民生活服务业发展试点。加快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引进更多功能性金融机构落户四川。推动险资入川,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建设。推进“五千五百”上市行动计划,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开展“天府旅游名牌”建设,全面推动旅游景区质量提升。
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培育5个左右数字经济发展先导示范区和10个左右数字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实施数字经济赋能升级工程,促进5G、大数据、区块链、超高清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芯屏端软智网”全产业链发展。建设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国家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进全国数字农业试点建设,探索建立6G通信试验场。打造智慧医疗、智慧康养、智慧交通、智慧文旅、智能空管、普惠金融、网络视听等数字应用场景,培育数字应用新业态。建立完善数字经济统计评价体系,强化数据安全保障。
重视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大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融合发展,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实施中医药十大行动,推动中医药产品和技术创新,促进中医与现代科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川产道地药材种植种苗繁育基地和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强中医特色人才培养,推广中医药文化。加强县市区中医院建设,让人民群众更好享有优质中医药服务。
第五,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厚植市场腹地优势
扩大有效投资。深化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两个三年行动,扎实抓好700个省重点项目特别是100个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建设。启动综合交通万亿工程,建成投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项目,加快推进川藏铁路、汉巴南城际铁路、宜宾至攀枝花沿江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工乐山机场、康定至新都桥高速公路等项目。抓好中国“气大庆”和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水电基地等能源项目。推进“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等项目前期工作,完善“五横六纵”生态水网。加快建设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特高压、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大对5G应用场景等领域投入,实施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储备和争取,用好用活专项债券作为重大项目资本金政策,持续向社会资本集中推介重点领域项目,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
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持续实施收入保障计划和培育发展新消费三年行动方案,深化市场拓展“三大活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支持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促进家电家具以旧换新、更新换代。举办川派餐饮促进系列活动,持续推动“川菜走出去”,打造一批美食地标区县。分类建设小店集聚区,积极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培育电商直播基地。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和“首店经济”,建设一刻钟社区便民生活圈,发展绿色消费、信息消费和数字消费,营造放心舒心消费环境。
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和物流基地,培育大型区域商品配送分拨中心,设立统一监管的城市集中配送示范区。加快培育货运龙头骨干示范企业,积极推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推广网络货运、多式联运,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争创全国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鼓励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强生活必需品应急储备管理和跨区域调拨。推动商贸流通业创新转型,培育供需高效协同的数字化平台型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开展“小县优城”创建试点行动和“做大做强中心镇行动”,打造一批省级百强中心镇和小城镇。稳妥推进县改市、县(市)改区、镇改街道。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宜居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新改造6000个城镇老旧小区。因地制宜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实施新一轮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方案”,健全完善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机制。
第六,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放宽电力市场交易准入,积极推进油气体制改革,加快“亩均论英雄”、建设用地“增存挂钩”等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分类分层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金融资本、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实施民营企业雁阵五年培育和民营企业家梯队培育计划,开展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示范试点。深化现代财税体制改革,抓好预算绩效管理,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对重大战略的财力保障。在审慎监管前提下推进金融创新,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召开开放发展大会,对接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中欧投资协定,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引领性工程,推动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创建第二批协同改革先行区。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功能,推进国际合作园区差异化发展,大力推进精准招商示范园区建设,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支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鼓励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加快建设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进“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推动成都国际铁路港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精心办好2021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积极筹办西博会、科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活动。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更多“一件事一次办”,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依法赋予乡镇(街道)办理。推广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实现投资项目全程网办。推动外商投资事项“一站办结”,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实施数字政府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全省统一的大数据资源中心,聚焦“联、通、办”问题,打破“信息孤岛”,擦亮“天府通办”品牌,完善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功能,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互联网+监管”,开展营商环境评价。落实惠企稳企政策,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更大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打好“八大战役”。加强臭氧和PM2.5协同防控,做好监测预警预报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开展重点小流域水质达标攻坚,强化跨界河流联防联治,持续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抓好长江黄河上游土壤污染风险管控试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更多采用暗访暗查发现问题,切实抓好各类问题整改。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切实担负起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政治责任,编制实施四川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要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推动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抓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讲好长江黄河四川故事,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出台“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加强“三线一单”成果转化运用,加快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加强水土保持。全面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建立林长制,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550万亩,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启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水平评价,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
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发展节能环保、风光水电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实施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实施节水行动。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持续推进能源消耗和总量强度“双控”,实施电能替代工程和重点节能工程。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行“光盘行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创建节约型机关。
第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牢牢兜住基本民生。办好民生实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民生工程。加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农民工等群体创业就业服务,深入推进技能提升行动,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个人账户跨统筹区家庭成员共济机制,提高门诊和住院救助限额。加大租赁住房土地供应,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完善长租房政策,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持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打造乡村运输“金通工程”品牌。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实施养老服务“七大工程”,推动公共场所、互联网应用等适老化改造。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创建友好型城乡社区儿童之家。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强化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畅通社会救助渠道,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提标升级工程,推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错时延时服务,实施智慧广电工程,建设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全面启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和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调整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发展,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深入实施“健康四川”行动,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加快建设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和六大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支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补短板,建设国家和省级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实施殡葬改革。办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和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体育强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的社区治理机制,实施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工程,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扎实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深入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用互联网为社会治理赋能。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四川。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扎实开展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示范城市,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建设,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抓好反分裂、反暴恐、反邪教、禁毒斗争等工作,构建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严厉打击网络黑灰产等各类违法犯罪,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强化国家安全教育、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人民防空等工作,支持外事、侨务、港澳、对台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残联、侨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提升科普工作水平,做好机关事务、档案保密、地方志、参事文史、哲学社会科学、决策咨询和测绘、地质、邮政等工作。
第九,慎终如始抓好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严格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完善推广“四川天府健康通”,做好春节等重要时段和农村等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强化人物同防、多病共防举措,完善入境人员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加强进境冷链食品、物品和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货物检疫检测,严防境外疫情输入,抓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疾病防治。严格规范管理隔离场所,严防医疗机构交叉传染,加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娱乐场所和交通场站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有序推进新冠疫苗应急接种和大规模人群接种。健全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监测预警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长效机制,织密疫情防控救治网络。
坚决打赢森林草原防灭火翻身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质量完成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任务,加快补齐短板,建立健全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督查清单和责任与任务承诺书制度,加快“高位推动、末端发力、群防群治、终端见效”工作长效机制落地落实。严格执行森林、草原防火命令,严格落实火源管控,深入排查消除风险隐患,铁心布置、铁面检查、铁腕执法,确保不发生重大人为森林草原火灾,确保不发生重大人员伤亡。加强扑火科学指挥,坚持打早打小打了,及时疏散转移受火险威胁群众。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预测预警,改善灭火装备设施,提升综合防控能力和扑救水平。推动宣传进林区、进村庄、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人民战争。
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全面实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把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推动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加强地震、气象、水文监测预报。加快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实战演练,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能力。完善重要物资储备体系,落实储备任务。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机制,严防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
抓好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坚持系统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多渠道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依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债券市场监督管理,多措并举化解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抓实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着力化解“问题楼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对外开放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
第十,强化政府自身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着力加强政治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学深悟透、真信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重视从讲政治的高度做经济工作,善于洞察经济活动的政治后果,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着力加强法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推动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编制实施五年建设方案。抓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推进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加强产业发展、改革创新、生态文明、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立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开展“八五”普法,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落实重大决策出台前向人大报告的相关规定,听取多方意见,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着力加强廉政建设。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大力惩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资产,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依法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坚持过紧日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强化财政预决算刚性约束,严控一般性支出、压减“三公”经费,打好行政开支的“铁算盘”,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关键处。
着力加强作风建设。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抓起,努力让全川老百姓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做好政府各项工作,关键在于一个“实”字,政府系统各级干部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出实招、使实劲、求实效。发扬钉钉子精神,抓具体、具体抓,切实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一项一项落到实处。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拿成果说话、以实绩交卷。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攻坚克难的战士、冲锋陷阵的勇士,事不避难、埋头苦干,用铁肩膀挑起硬担子,做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成绩。
各位代表!新阶段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决策部署,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名词解释和说明
(1)“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2)“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四早”: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4)“四集中”:“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开展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工作。
(5)“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6)“春风行动”:成立由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和公安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统筹做好道路运输疫情防控和农民工返岗出行保障,组织实施“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
(7)“税电指数”:综合运用税务和电力实时数据,监测区域内宏观经济运行、预测短期经济趋势的指数。该指数以10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当指数高于100时,经济呈上行趋势,数值越大上行趋势越强;指数低于100时,表明经济下行或呈下行趋势。
(8)省重点项目和投资运行“红黑榜”:根据每季度省重点项目推进和投资运行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并根据评分排名情况确定“红黑榜”名单。
(9)服务业“三百工程”:建设100个重大项目、培育100个重点企业、打造100个重点品牌。
(10)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围绕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弱项,实施疾病预防治疗、实验检验研究、重症医疗救治、紧急医学救援、基层预防控制、中医药预防救治等六大能力提升工程,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切实提升我省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卫生健康治理能力。
(11)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5月,省安委会印发的《四川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分四个阶段开展2个专题、12个专项整治,到2022年底进一步完善落实“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和工作机制,加快实现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2)“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其主要目的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1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从2019年5月底开始,自上而下分两批进行。根本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总要求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具体目标是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
(14)一般性支出: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经费支出,主要包括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活动费用,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活动费用,主要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接待费用、日常办公、购车及车辆运行费、楼堂馆所及装修支出等。
(15)“三公”经费: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接待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
(16)“大棚房”:以农业大棚为名进行非农业建设。
(17)“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18)“健康四川”行动: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开展一系列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全省人民健康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19)“一轴两翼三带”:一轴指成渝发展主轴,即成都与重庆北线、中线和南线交通运输通道沿线地区。两翼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南翼,即川东北渝东北地区、川南渝西地区。三带指成德绵眉乐雅广攀经济发展带、成遂南达经济发展带、攀乐宜泸经济发展带。
(20)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允许职务科技成果由科研人员与单位共同所有,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将事后股权奖励改变为事前所有权激励,建立“先确权、后转化”的转化模式,使科研人员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
(21)“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
(22)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污染物,如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与生活垃圾等物质,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物进入自然水体所引起的污染。
(23)翠竹长廊:长10公里以上,两侧宽各3米以上,以竹为主,配套一定的景观服务设施,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功能的竹林廊道。
(24)水美新村:按照“水安全有保障、水资源有保证、水环境有质量、水生态有保护、水文化有底蕴、水景观有特色”要求建设,达到相关标准,能有效支撑乡村振兴的水利建设示范村。
(25)“五千五百”上市行动计划:在全省完成改制且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5000家企业中,重点培育100家“创业板行动计划”、100家“中小板精选”、100家“上交所蓝筹精选”、100家“境外上市”、100家“科创板重点”企业库入库企业,对入库企业进行动态管理、分类指导。
(26)“天府旅游名牌”建设:总结运用“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经验做法,逐年建设一批天府旅游名镇、天府旅游名村、天府旅游名宿、天府旅游名导(导游、讲解员)、天府旅游名品(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和天府旅游美食。
(27)“芯屏端软智网”:芯:集成电路,屏:新型显示,端:智能终端,软:高端软件,智:人工智能,网:新一代信息网络。
(28)“引大济岷”:全省“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工程之一,从大渡河引水,向都江堰供水区补水,初拟多年平均引水量约27亿立方米,匡算投资约600亿元。目前已编制完成工程规划,积极争取纳入全国“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29)长征渠引水:全省“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工程之一,从青衣江引水,供水区涉及眉山、乐山、自贡、内江、宜宾等地和重庆市渝西地区,其中四川片区初拟多年平均引水量约23亿立方米,匡算投资约1100亿元。目前已编制完成工程规划,积极争取纳入全国“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30)“五横六纵”生态水网:“五横”指都江堰供水区、玉溪河供水区、向家坝供水区、长征渠引水、引大济岷(含引青济岷)5个西水东引供水工程,“六纵”指武都引水、升钟水库供水区、亭子口水库供水区、罐子坝水库供水区、大桥水库供水区、通口河引水6个北水南补供水工程。
(31)市场拓展“三大活动”:“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和“万企出国门”。
(32)网络货运:依托互联网平台整合配置运输资源,以承运人身份与托运人签订运输合同,委托实际承运人完成道路货物运输,承担承运人责任的道路货物运输方式。
(33)多式联运:由两种及其以上的交通工具相互衔接、转运而共同完成的运输过程统称为复合运输,我国习惯上称之为多式联运。
(34)“小县优城”:对人口数量少、居住分散且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县(市、区),按照形态优美、功能完善、产业强劲、环境宜居、治理有效的要求,统筹实施城市化提升行动,建设一批富有独特魅力、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化县城。
(35)“亩均论英雄”: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制度,目的是探索完善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为导向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导机制,切实提高园区及工业企业单位面积产出效益,积极推动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36)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与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规模挂钩,按处置规模的一定比例核算计划指标。同时,每年下达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任一项处置任务未完成的,下一年度核算计划指标时核减一定比例(2020年为核减20%)。
(37)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2020年11月15日,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领导人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会后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38)中欧投资协定:又称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旨在构建中欧双边投资制度安排。2020年12月30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视频会晤。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39)“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40)“天府通办”:四川政务服务的品牌,包括四川政务服务网、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及支撑体系、移动客户端及各类小程序,目标是实现全省政务服务全域可办、一网通办、一次办成。
(41)“互联网+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建成的智慧监管技术平台,形成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记录、监管数据可共享、监管结果可追溯的智慧监管体系,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42)污染防治“八大战役”: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攻坚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
(43)“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管控、推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安排。
(44)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以确保实现2030年前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为引领,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统筹推进能源、工业、建筑、农业、林业等部门绿色低碳转型,落实“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效能、推广低碳技术和产品、完善市场机制”措施,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国家碳中和愿景奠定坚实基础。
(45)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
(46)“金通工程”:乡镇及建制村通客车的提质升级版,以统一乡村客运标识、统一招呼站(牌)、统一车辆外观、统一从业人员标识为抓手,以建设美丽清新、安全绿色、便捷优质、精细管理乡村客运为主要任务,构建人民满意乡村客运服务体系。
(47)养老服务“七大工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工程、机构养老服务提档升级工程、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工程、养老服务功能拓展工程、养老消费促进工程、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综合监管能力提升工程。
(48)“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经验。此后,“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鲜明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其内涵是,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49)网络黑灰产:以牟利为目的,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呈产业化、链条化的黑客攻击、电信诈骗、盗取账号等直接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和恶意注册、虚假认证等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涉嫌违法行为。
(来源:《四川日报》2021年02月06日02版)
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2021年2月2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查了黄强代省长代表省人民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充分肯定省人民政府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发展主要成就,同意报告提出的2021年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安排建议,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过去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省政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省经济逐季回升、稳定向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完成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做好我省“十四五”工作,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局,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持续强化创新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发展动力活力;统筹推进发展治理民生,夯实现代化建设安全保障。
会议强调,2021年,政府工作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抓好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一千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会议号召,全省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省委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来源:《四川日报》2021年02月03日02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议
(2021年2月1日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21年1月29日至2月1日在成都举行。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充分肯定全省政协各级组织和广大委员取得的新的成绩、作出的重要贡献,对进一步做好政协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寄予殷切希望。会议批准柯尊平主席代表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批准张雨东副主席代表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补选曲木史哈、杨克宁同志为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席,兰开驰同志为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秘书长,马奎等20名同志为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们列席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并讨论黄强代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讨论《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及其他报告,听取并讨论《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对上述报告和文件表示赞同,并提出意见建议。会议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务实高效、风清气正,是一次高举旗帜、团结奋进、共商“十四五”、开启新征程的大会。
会议高度评价我省“十三五”时期特别是过去一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一致认为,2020年是四川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世所罕见的风险挑战、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共四川省委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时,用非常之力推进非常之事,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牢牢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加快重塑,民生福祉得到有力保障,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积蓄了强劲动能、奠定了坚实基础,四川发展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会议对过去一年省政协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在中共四川省委坚强领导和全国政协有力指导下,省政协及其常委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始终坚持省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紧扣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编制“十四五”规划等全省中心任务履职尽责,建言成果得到高度重视,凝聚共识取得积极成效,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大战大考的实践中,委员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共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更加坚信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中共中央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会议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描绘了我国“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系统观念谋划我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全省政协各级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委员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五个展现新作为”,努力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助力我省“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要在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中展现新作为,围绕编制规划纲要和相关专项规划积极建言,紧盯规划实施开展民主监督,助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新作为,紧扣“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联合重庆市政协协同履职,共同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要在推动创新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为建设西部创新人才高地献策出力。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展现新作为,围绕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川港澳合作等协商建言。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展现新作为,广泛开展“助力巩固脱贫、助推乡村振兴”活动,促进乡村“五大振兴”。
会议强调,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胸怀“两个大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党建引领,加强自身建设。政协委员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广大委员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保持新时代奋斗者的姿态和干劲,以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实际行动展现政协委员的时代风采。
会议号召,全省政协各级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委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四川省委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斗,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胜利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来源:《四川日报》2021年02月02日02版)
中办国办印发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现就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制定以下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畅通市场循环,疏通政策堵点,打通流通大动脉,推进市场提质增效,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
(一)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1.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推进实施刑法修正案(十一),落实打击非公有制企业工作人员侵害企业财产权益等相关犯罪的规定,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的刑法保护。出台实施关于审理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完善专利法、著作权法相关配套法规。进一步细化完善国有产权交易各项制度。全面清理对不同所有制经济产权区别对待的法规。
2.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启动第二批涉产权纠纷案件再审工作。完善涉企产权保护案件的申诉、复查、再审等机制。推动涉产权冤错案件依法甄别纠正常态化机制化。总结涉政府产权纠纷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成功经验,研究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严格规范公检法机关涉案财物处置程序,建立健全有效衔接的涉案财物处置制度体系。
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实施审理侵犯商业秘密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出台审理涉药品上市审评审批专利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制定出台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恶意侵权、长时间持续侵权、商标侵权等行为,严格执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反应机制。做好商标代理管理办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官方标志保护办法等部门规章的制定修订工作。研究制定药品专利保护、跨境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编制发布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指南和知识产权保护国别指南。优化专利、商标等申请和审查程序,提高审查效率,压缩审查时间。建立健全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评估管理体系。
4.健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农村集体产权确权和保护制度,分类建立健全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登记、保管、使用、处置制度和财务管理监督制度。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切实防止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少数人侵占、非法处置集体资产,防止外部资本侵吞、非法控制集体资产。完善集体产权资产评估、流转交易、担保等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规范管理和服务。
(二)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5.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严禁各地区各部门自行发布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台账,畅通市场主体对隐性壁垒的意见反馈渠道和处理回应机制。制定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标准并开展综合评估。
6.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制定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选择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
7.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实施对未开业以及无债权债务非上市企业、个体工商户实行简易注销程序。完善企业注销网上服务平台,优化注销办理流程。建立企业破产案件简化审理模式,对资产数额不大、经营地域不广的企业实行简易破产程序。开展个人破产制度改革试点。
(三)全面完善公平竞争制度
8.增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探索建立公平竞争审查举报处理和回应机制,及时核查举报涉及的问题。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纳入审查范围的政策措施类别。出台公平竞争审查例外规定适用指南,建立例外规定动态调整和重大事项实时调整机制。研究制定行业性审查规则,进一步细化认定标准。
9.加强和改进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制定原料药等专项领域反垄断指南、豁免制度适用指南,出台实施企业境外反垄断合规指引。推动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加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领域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规制。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严厉查处涉企违规收费行为。
10.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完善市场竞争状况评估制度。鼓励各地区构建跨区域的统一市场准入服务系统,统一身份实名认证互认、统一名称自主申报行业字词库、统一企业经营范围库,实现跨区域注册登记无差别标准。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不得要求企业必须在某地登记注册,不得为企业跨区域迁移设置障碍。构建跨区域的市场监管案件移送、执法协助、联合执法机制,针对新型、疑难、典型案件,畅通会商渠道,互通裁量标准。
三、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
(四)推动经营性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
11.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土地利用计划的管理和跟踪评估,完善年度建设用地总量调控制度,健全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机制,实施“增存挂钩”,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推进委托用地审批权试点,建立健全省级政府用地审批工作评价机制,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管理水平综合评价结果,动态调整试点省份。
12.完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推进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统一交易规则和交易平台,完善城乡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制定与发布制度,形成与市场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
13.开展土地指标跨区域交易试点。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政策实施评估,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改进完善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机制,稳妥推进补充耕地国家统筹实施。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省域内跨区域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市场,完善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
(五)推动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
14.推动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除超大、特大城市外,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或城市群探索实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有序引导人口落户。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社保转移接续。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信息系统,构建全国统一、多级互联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促进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办理。
15.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质量。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简化优化人力资源服务许可流程,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事中事后监管。依托具备较强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组建社会化评审机构,对专业性强、社会通用范围广、标准化程度高的职称系列,开展社会化职称评审。
(六)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16.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坚守科创板定位,突出“硬科技”特色,评估完善注册制试点安排,深化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建立与市场板块、产品风险特点相匹配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鼓励和规范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增强监管的全面性、一致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监管不到位的金融改革举措不能贸然推出。坚持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确保金融改革行稳致远。
17.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进一步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严格实施退市制度,对触及退市标准的坚决予以退市,对恶意规避退市标准的予以严厉打击。
18.培育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稳步推进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鼓励银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依法依规与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和创业投资基金、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合作,研究完善保险机构投资私募理财产品、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和债转股的相关政策。提高各类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的权益投资比例,开展长周期考核。
19.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促进银行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运用,引导督促金融机构合理定价,发挥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积极稳妥发展普惠金融,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信易贷”模式推广力度,支持开展信用融资,拓展贷款抵押质押物范围。
(七)发展知识、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
20.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制定出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提升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修订发布技术合同认定规则及科技成果登记办法,加强对技术合同和科技成果的规范管理。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培育发展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技术转移人员的技术评价与筛选、知识产权运营、商业化咨询等专业服务能力。
21.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深入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新模式。适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和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
22.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制定出台新一批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加强地区间、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研究制定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意见,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23.设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支持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知识产权转让、许可等运营服务,加快推进技术交易服务发展。
四、改善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
(八)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
24.完善质量管理政策措施。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质量激励政策,建立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和个人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宣传推广长效机制。完善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认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健全产品伤害监测与预防干预体系,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
25.优化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推动第三方评价机构发布一批企业标准排行榜,引导更多企业声明公开更高质量的标准。修订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
26.进一步发挥品牌的引领作用。加强农产品商标及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和保护。组织好中国品牌日活动,健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制度,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区域品牌。开展促进品牌消费、品质消费“双品网购节”活动。
27.推动商品市场创新发展。建立重点市场联系机制,开展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培育一批商品经营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品市场示范基地。
(九)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28.加强消费维权制度建设。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健全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探索建立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在诉讼程序、庭审过程、举证责任等方面加强对消费者的司法保护。支持消费者协会行使公益性诉讼权利。
29.简化消费争议处理程序。尽快明确小额消费纠纷的数额,完善小额消费纠纷司法程序,鼓励小额消费纠纷案件通过进入小额诉讼程序实现快速处理。完善消费纠纷在线解决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探索建立维权处理结果消费者反馈评价机制。
(十)强化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30.推动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领域的应用,提升综合运行效能。支持公共性快递分拣处理中心、智能投递设施等建设。打造一批物联网产业基地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城市。持续支持中西部地区城乡结合部、县域和农村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和协同共享,畅通区域间、城乡间流通网络。
31.实施智能市场发展示范工程。积极发展“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智慧社区”,建设一批智能消费综合体验馆。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区域市场发展需求,针对跨境电商、跨境寄递物流、跨境支付和供应链管理等典型场景,构建安全便利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国际化数据信息专用通道。
32.引导平台企业健康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实施教育、医疗、快递物流等网络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推动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第三方物流、即时递送、在线办公、网上办事等新型服务平台发展,有效发挥平台企业在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畅通市场数据信息流,整合线上线下支付交易数据,推动实现跨部门共享。依法规范发展平台经济,强化对平台企业监管。
33.培育发展能源商品交易平台。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在油气、电力、煤炭等领域积极培育形成运营规范、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交易平台。支持上海期货交易所、全国电力交易机构、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健全交易机制、完善交易规则、严格监管标准。鼓励具备条件的资源型地区依托现有交易场所,探索建设区域性能源资源交易中心。
五、实施高水平市场开放
(十一)有序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
34.有序扩大金融服务业市场开放。支持社会资本依法进入银行、证券、资产管理、债券市场等金融服务业。允许在境内设立外资控股的合资银行、证券公司及外商独资或合资的资产管理公司。统筹规划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优化准入标准、发行管理,明确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整体性制度框架,研究制定交易所债券市场境外机构债券发行管理办法。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金融机构和境内外资金融机构获得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A类主承销商资格,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
35.有序扩大社会服务业市场开放。以医疗、教育、体育、托幼、环保、市政等领域为重点,减少市场准入限制,取消对营利性医疗、教育等机构在证照办理、设备购置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完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方式,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实行指导性规划,加强对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机构的服务。
36.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范围,支持外资加大创新投入力度,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公正市场环境。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破除各种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高外商投资服务水平。
37.完善引导境外消费回流政策。鼓励重点城市增设一批离境退税商店,在确保有效监管、风险可控前提下,在符合条件的离境退税商店推广开展“即买即退”业务。增加海南离岛免税城市和门店。
(十二)推动规则等制度型开放
38.深化竞争规则领域开放合作。积极推进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竞争政策等议题谈判,加强竞争领域多双边合作交流,不断深化改革,提升合作水平。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与海外投资、产能合作项目紧密对接,加强国际合格评定人才培养,主动参与认证认可有关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
39.推动消费品国内外标准接轨。在医用电器、消毒用品、智能照明电器、家用电器、学生用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等领域制定修订一批国家标准及其检测方法,加大国际标准采用力度。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在消费品领域积极推行高端品质认证。
六、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
(十三)推进综合协同监管
40.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并严格执行抽查事项清单,建立健全行业监管部门与综合监管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加强政府部门间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共享。完善“互联网+监管”,实现重要监管业务在线办理、信息及时上传、问题及时处置。
41.健全对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按照鼓励创新、平等保护原则,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分类实行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不得简单化予以禁止或者不予监管。
(十四)加强重点领域监管
42.加强重点商品市场价格监管。建立价格监测与价格监管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价格监管规则,加强对重要民生商品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监测。整合部门和市场机构对重点市场的调查监测资源,建立价格监管智慧支撑平台。
43.强化要素市场交易监管。健全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逐步推进全流程电子化交易,规范各类交易平台规则,完善要素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尽快制定技术市场交易管理制度,制定数据交易准则,健全投诉举报查处机制,规范交易行为。
(十五)健全依法诚信的自律机制和监管机制
44.完善市场主体信用承诺制度。依托各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行业信用信息系统,按照有关规定将市场主体的承诺履行情况记入信用记录,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依据。对履行承诺的市场主体,根据信用记录为其提供便利措施;对不履行承诺的市场主体,视情节依法实施限制。完善企业信用修复和异议处理机制。梳理可开展信用承诺的行政许可事项和政务服务事项,制定格式规范的信用承诺书,并依托各级信用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鼓励市场主体主动向社会作出信用承诺。
45.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动税收管理、进出口、生态环保、医疗保障、医药招采等更多重点领域深入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根据监管对象信用状况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精准便利的服务。
(十六)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46.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制定促进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规范会员行为。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制定发布产品和服务标准,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及有关政策法规。
47.发挥市场专业化服务组织的监督作用。加快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和市场中介组织,提升市场专业化服务能力。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深化检验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市场化改革,促进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发展。
48.发挥公众和舆论监督作用。加强政策宣传,更好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健全公众参与监督的激励机制,修订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完善对恶意中伤生产经营者、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打假”行为的认定细则和处罚制度。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信息公示制度。
(十七)加强对监管机构的监督
49.健全对监管机构履行职责的监督机制。强化对监管机构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监管权力规范透明运行。对监管机构不作为、乱作为要依规依法严肃追责问责。推动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工作人员廉洁从业相关制度,实现依法监管、公正监管、廉洁监管。
(十八)维护市场安全和稳定
50.完善维护市场安全的体制机制。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高度重视市场运行的风险挑战和市场体系安全问题,密切跟踪国内外重要商品市场、服务市场和要素市场形势变化,完善政策储备并动态更新政策工具箱。完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联动和信息共享,强化对重点市场和市场基础设施的跨部门协同监管。完善安全审查机制,重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安全。
51.积极防范市场异常波动和外部冲击风险。加强对大宗商品、资本、技术、数据等重点市场交易的监测预测预警,研究制定重大市场风险冲击应对预案。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提高通过大数据等方式认定竞争违法行为、预警识别市场运行风险的能力,强化市场预期管理。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意义,按照职责分工,完善工作机制,积极主动作为,破除本位主义,增强合作意识,认真抓好行动方案落实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高标准市场体系示范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负责统筹协调有关任务落实,及时对行动方案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督促指导,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重要情况及时按程序请示报告。
(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02月01日01版)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
(2021—2025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引导高校遵循教育规律,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以下简称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推进评估分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推动高校积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建立健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引导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的评估体系,加强对学校办学方向、育人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审核,引导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二)坚持推进改革。紧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主线,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以评估理念引领改革、以评估举措落实改革、以评估标准检验改革,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三)坚持分类指导。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实施分类评价、精准评价,引导和激励高校各展所长、特色发展。
(四)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问题清单”,严把高校正确办学方向,落实本科人才培养底线要求,提出改进发展意见,强化评估结果使用和督导复查,推动高校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持续改进长效机制,培育践行高校质量文化。
(五)坚持方法创新。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度挖掘常态监测数据,采取线上与入校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明察与暗访结合等方式,切实减轻高校负担,提高工作实效。
三、评估对象、周期及分类
(一)评估对象和周期。经国家正式批准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均应参加审核评估,其中: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应先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原则上获得“通过”结论5年后方可参加本轮审核评估。
审核评估每5年一个周期,本轮审核评估时间为2021—2025年。
(二)评估分类。根据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结构和高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发展实际,本轮审核评估分为两大类。高校可根据大学章程和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各自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等进行自主选择。
1. 第一类审核评估针对具有世界一流办学目标、一流师资队伍和育人平台,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普通本科高校。重点考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必备的质量保障能力及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举措与成效。
2. 第二类审核评估针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历史不同,具体分为三种:一是适用于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二是适用于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三是适用于已通过合格评估5年以上,首次参加审核评估、本科办学历史较短的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第二类审核评估重点考察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资源条件、培养过程、学生发展、教学成效等。
四、评估程序
审核评估程序包括评估申请、学校自评、专家评审、反馈结论、限期整改、督导复查。
(一)评估申请。高校需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包括选择评估类型和评估时间。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包括部省合建高校,下同)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地方高校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其中申请参加第一类审核评估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向教育部推荐。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育部评估专家委员会)审议第一类审核评估参评高校。
(二)学校自评。高校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审核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主体责任,按要求参加评估培训,对照评估重点内容和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和上一轮评估整改情况,制订工作方案,全面深入开展自评工作,形成《自评报告》并公示。
(三)专家评审。评估专家统一从全国审核评估专家库中产生,人数为15—21人。原则上,外省(区、市)专家人数不少于评估专家组人数的三分之二、专家组组长由外省(区、市)专家担任。采取审阅材料、线上访谈、随机暗访等方式进行线上评估,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入校深入考察的存疑问题,形成专家个人线上评估意见。专家组组长根据线上评估情况,确定5—9位入校评估专家,在2—4天内重点考察线上评估提出的存疑问题。综合线上评估和入校评估总体情况,制订问题清单,形成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
通过教育部认证(评估)并在有效期内的专业(课程),免于评估考察,切实减轻高校负担。
(四)反馈结论。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负责审议《审核评估报告》,通过后作为评估结论反馈高校,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对于突破办学规范和办学条件底线等问题突出的高校,教育部和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约谈负责人、减少招生计划和限制新增本科专业备案等问责措施。教育部每年向社会公布完成审核评估的高校名单,并在完成评估的高校中征集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经教育部评估专家委员会审议后发布,做好经验推广、示范引领。
(五)限期整改。高校应在评估结论反馈30日内,制订并提交《整改方案》。评估整改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原因,排查薄弱环节,提出解决举措,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整改工作台账,实行督查督办和问责制度,持续追踪整改进展,确保整改取得实效。原则上,高校需在两年内完成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
(六)督导复查。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随机抽查的方式,对高校整改情况进行督导复查。对于评估整改落实不力、关键办学指标评估后下滑的高校,将采取约谈高校负责人、减少招生计划、限制新增本科专业备案和公开曝光等问责措施。
五、组织管理
教育部负责制定审核评估政策、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各地各校审核评估工作。委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以下简称教育部评估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第一、二类审核评估和地方高校第一类审核评估工作。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实际,负责制订本地区审核评估实施方案、总体规划,报教育部备案。组织所属高校第二类审核评估及推荐高校参加第一类审核评估工作。选取1—2所高校委托教育部评估中心指导开展第二类审核评估试点,为全面推开本地区审核评估工作做好示范。
教育部评估中心制订专家管理办法,建设全国统一、开放共享的专家库,建立专家组织推荐、专业培训、持证入库、随机遴选、异地选派及淘汰退出机制。
审核评估经费由有关具体组织部门负责落实。
六、纪律与监督
审核评估实行信息公开制度,严肃评估纪律,开展“阳光评估”,广泛接受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的监督,确保评估工作公平公正。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参评学校、评估专家和评估组织工作的规范性、公正性进行监督,受理举报和申诉,提出处理意见。
附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附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一、第一类审核评估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审核重点 |
1.党的领导 |
1.1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
1.1.1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情况 |
1.1.2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情况 |
||
2.质量保障能力 |
2.1质保理念 |
2.1.1 质量保障理念及其先进性 |
2.1.2 质量保障理念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与运行以及质量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
||
2.2质量标准 |
2.2.1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符合国家、社会及学生等利益相关者诉求的一流质量标准建设情况 |
|
2.2.2 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落实情况 |
||
2.3质保机制 |
2.3.1 质量监控部门及其职责,质量监控队伍的数量、结构和人员素质情况 |
|
2.3.2 自我评价机制、评价结果反馈机制、质量改进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情况 |
||
2.4质量文化 |
2.4.1 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情况 |
|
2.4.2 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情况 |
||
2.5质保效果 |
2.5.1 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
|
2.5.2 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
||
2.5.3 师资和条件的保障度 |
||
2.5.4 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 |
||
2.5.5 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
||
3.教育教学水平 |
3.1思政教育 |
3.1.1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情况 |
3.1.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建设情况,按要求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课程情况 【必选】思政课专任教师与折合在校生比例≥1:350 【必选】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20元 【必选】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总数与全校师生人数比例≥1:100 【必选】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40元 |
||
3.1.3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举措与实施成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建设及选树情况 |
||
3.1.4 学校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 |
||
3.2本科地位 |
3.2.1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情况;党委重视、校长主抓、院长落实一流本科教育的举措与实施成效 |
|
3.2.2 学校在教师引进、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制度设计中突出本科教育的具体举措与实施成效 |
||
3.3教师队伍 |
3.3.1 落实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第一标准的情况,落实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等方面的情况 |
|
3.3.2 教师教学能力满足一流人才培养需求情况,引导高水平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推动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上好课的政策、举措与实施成效 【必选】生师比(要求见备注3) 【必选】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必选】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必选】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学时数 |
||
3.3.3 重视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培训课程,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核心培训教材,加强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
||
3.3.4 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
||
3.4学生发展与支持 |
3.4.1 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以及“强基计划”的招生、培养举措与实施成效 |
|
3.4.2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立系统化的学生发展和学业指导体系,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重视学生学习体验、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成效 【必选】专职辅导员岗位与在校生比例≥1:200 【必选】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在校生比例≥1:4000且至少2名 【必选】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比例≥1:500 【必选】学生毕业必须修满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数≥2学分 【必选】劳动教育必修课或必修课程中劳动教育模块学时总数≥32学时 【必选】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人文社科类专业≥15%,理工农医类专业≥25%) 【必选】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50% 【必选】本科生体质测试达标率 【可选】本科生在国内外文艺、体育、艺术等大赛中的获奖数 |
||
3.4.3 近五年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十个典型案例及培养经验 |
||
3.5卓越教学 |
3.5.1 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以及一流专业“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等举措及实施成效,围绕“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的举措及实施成效 |
|
3.5.2 推动“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加强线上教学资源建设,提高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举措与实施成效 【必选】本科生生均课程门数 【可选】开出任选课和课程总数比例 【可选】小班授课比例 【可选】入选来华留学品牌课程数 |
||
3.5.3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相关工作机构、工作制度健全,教材审核选用标准和程序明确有效;对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 【必选】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与学校应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的比例 【可选】近五年公开出版的教材数 |
||
3.5.4 资源建设,特别是优质的学科资源、科研资源转化应用于本科教育教学的情况 【必选】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统计要求见备注4) 【必选】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要求见备注5) 【必选】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要求见备注6) 【可选】国家级教学育人基地(平台、中心)数 |
||
3.5.5 推动招生与培养联动改革的举措及成效 |
||
3.5.6 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具体举措与成效 【可选】专任教师中具有一年以上国(境)外经历的教师比例 【可选】在学期间赴国(境)外高校访学的学生数占在校生数的比例 【可选】国(境)外高校本科生来校访学学生数 |
||
3.6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 |
3.6.1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的举措及成效 【可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 【可选】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及比例 【可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 |
|
3.6.2 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情况 【可选】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及以第一作者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 |
||
3.6.3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举措及成效 |
||
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
学校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协同性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且在国际上具有一定代表性 |
备注:
1. 审核重点中定量指标的具体要求可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其中,【必选】是指该定量指标学校必须选择;【可选】是指该定量指标学校可结合办学实际和优势特色,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提供的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数据中自主选择,进行等量或超量替换。
2. 表中定量指标计算原则上参照《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2020年版)》(教发〔2020〕6号)。
3. 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总数(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综合、师范、民族院校,工科、农、林院校和语文、财经、政法院校≤18:1;医学院校≤16:1;体育、艺术院校≤11:1。
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硕士研究生在校生数*1.5+博士研究生在校生数*2+普通本专科留学生在校生数+硕士留学生在校生数*1.5+博士留学生在校生数*2+普通预科生注册生数+成人业余本专科在校生数*0.3+成人函授本专科在校生数*0.1+网络本专科在校生*0.1+本校中职在校生数+其他(占用教学资源的学历教育学生数,例如成人脱产本专科在校生数)。
专任教师总数=本校专任教师数+本学年聘请校外教师数*0.5+临床教师数*0.5;其中:本校专任教师须承担教学任务且人事关系在本校(原则上须连续6个月缴纳人员养老险等社保或人员档案在本校);校外教师须承担本校教学任务、有聘用合同和劳务费发放记录,聘请校外教师折算数(本学年聘请校外教师数*0.5)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临床教师须承担教学任务且人事关系在本校或直属附属医院。
4. 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折合在校生数。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指学校开展普通本专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类)(不含教学专项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
5. 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10%。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的高校,当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1000万元,该项指标即为合格。
6.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普通高校教学与科研仪器设备总资产值/折合在校生数(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综合、师范、民族院校,工科、农、林院校和医学院校≥5000元/生,体育、艺术院校≥4000元/生,语文、财经、政法院校≥3000元/生。
二、第二类审核评估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审核重点 |
|
1.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 |
1.1党的领导 |
1.1.1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情况 |
|
1.1.2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根本标准情况 |
|||
1.2思政教育 |
1.2.1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情况 |
||
1.2.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建设情况,按要求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课程情况 【必选】思政课专任教师与折合在校生比例≥1:350 【必选】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总数与全校师生人数比例≥1:100 【必选】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20元 【必选】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40元 |
|||
1.2.3 “课程思政”建设与成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建设及选树情况 |
|||
1.2.4 学校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 |
|||
1.3本科地位 |
1.3.1 “以本为本”落实情况,党委重视、校长主抓、院长落实的本科教育良好氛围形成情况 |
||
1.3.2 “四个回归”的实现情况,推进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校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
|||
1.3.3 教学经费、教学资源条件、教师精力投入等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的机制建设情况 【必选】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0元(备注5) 【必选】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统计要求见备注5) 【必选】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所占比例(要求见备注6) 【必选】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要求见备注7) |
|||
1.3.4 学校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年度考核中的比重情况 |
|||
2.培养过程 |
2.1培养方案 |
2.1.1 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 |
|
2.1.2 培养方案符合国家专业类标准、体现产出导向理念情况 【必选】学生毕业必须修满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数≥2学分 【必选】劳动教育必修课或必修课程中劳动教育模块学时总数≥32学时 |
|||
B 2.1.3 |
B1 培养方案强化理论基础、突出科教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情况 |
||
B2 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验实训内容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情况 |
|||
2.2专业建设 |
B 2.2.1 |
B1 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契合情况 【必选】通过认证(评估)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可选】近三年新增专业数 【可选】近三年停招专业数 |
|
B2 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国家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契合情况 【必选】通过认证(评估)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可选】近三年新增专业数 【可选】近三年停招专业数 |
|||
B 2.2.2 |
B1 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立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情况 |
||
B2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建立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情况 |
|||
2.2.3 学校通过主辅修、微专业和双学士学位培养等举措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情况 |
|||
2.3实践教学 |
2.3.1 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情况 【必选】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人文社科类专业≥15%,理工农医类专业≥25%) 【必选】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工程实践基地、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数 |
||
B 2.3.2 |
B1 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科研实践、实习实训基地情况 【可选】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实验教学中心数 |
||
B2 学校与企业、行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情况 【可选】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实验教学中心数 |
|||
B 2.3.3 |
B1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教师专业实践、科研课题情况及完成质量 【必选】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50% |
||
B2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行业企业一线需要、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情况及完成质量 【必选】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50% |
|||
2.4课堂教学 |
2.4.1 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情况 |
||
2.4.2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情况 |
|||
2.4.3 建立健全教材管理机构和工作制度情况,依照教材审核选用标准和程序选用教材情况;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情况;对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 【必选】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与学校应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的比例 【可选】近五年公开出版的教材数 |
|||
K 2.5卓越 培养 |
K 2.5.1 |
K1 科教协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实践效果 【可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学生数 |
|
K2 产教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实践效果 【可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 |
|||
K 2.5.2 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情况 【必选】本科生生均课程门数 【可选】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同讲授的课程数 |
|||
K 2.5.3 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以及围绕“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的举措及实施成效 |
|||
K 2.5.4 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建设举措及成效 |
|||
K 2.5.5 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举措及成效 |
|||
K 2.5.6 优秀教材建设举措及成效 |
|||
2.6创新创业教育 |
2.6.1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情况 |
||
2.6.2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的举措与成效 |
|||
2.6.3 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及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必选】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及比例 【必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 【可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
|||
3.教学资源与利用 |
X3.1设施 条件 |
X3.1.1 教学经费、图书资料、校园网等满足教学要求情况 |
|
X3.1.2 校舍、运动场所、体育设施、艺术场馆、实验室、实习基地及其设施条件满足教学要求情况及利用率 |
|||
3.2资源建设 |
B 3.2.1 |
B1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及其共享情况 |
|
B2 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建设及共享情况 |
|||
B 3.2.2 |
B1 面向国家、行业领域需求的高水平教材建设举措与成效 |
||
B2 面向行业企业实际、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教材建设情况 |
|||
K 3.2.3 |
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和条件建设及使用效果 |
||
K 3.2.4 |
K1 学科资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情况 |
||
K2 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情况 |
|||
4.教师队伍 |
4.1师德师风 |
4.1.1 保障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严格考核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等方面的情况 |
|
4.1.2 教师在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自觉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方面的情况 |
|||
4.2教学能力 |
B 4.2.1 |
B1 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能力 |
|
B2 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 |
|||
4.2.2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措施 |
|||
4.3教学投入 |
4.3.1 教师投入教学、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情况及实施效果 【必选】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必选】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学时数 |
||
4.3.2 教师特别是教授和副教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及成效 【必选】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
|||
4.4教师发展 |
4.4.1 重视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培训课程,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核心培训教材,加强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
||
4.4.2 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基层教学组织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举措与成效 【必选】设有基层教学组织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可选】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本校教师的比例 |
|||
B 4.4.3 |
B1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政策措施 |
||
B2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到业界实践、挂职和承担横向课题的政策措施 |
|||
B 4.4.4 |
B1 教师队伍分类管理与建设情况 |
||
B2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情况 【可选】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 |
|||
K 4.4.5 教师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情况 |
|||
5.学生发展 |
5.1理想信念 |
5.1.1 学生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 |
|
5.1.2 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情况 |
|||
5.2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 |
B 5.2.1 |
B1 学生基础理论、知识面和创新能力 【可选】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公开发行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和本科生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 |
|
B2 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独立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中实际问题能力 【可选】在学期间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数占在校生数的比例 【可选】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公开发行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和本科生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 |
|||
5.2.2 开展通识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措施与成效 【必选】体质测试达标率 |
|||
5.2.3 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情况及育人效果 【可选】省级以上艺术展演、体育竞赛参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
|||
K 5.3国际 视野 |
K 5.3.1 与国(境)外大学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以及与本科教育相关的国际交流活动和来华留学生教育开展情况 |
||
K 5.3.2 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优质教育资源的吸收内化、培育和输出共享情况 |
|||
K 5.3.3 学生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竞赛、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情况 【可选】在学期间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的学生数占在校生数的比例 |
|||
5.4支持服务 |
5.4.1 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情况 |
||
5.4.2 学校开展学生指导服务工作(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情况,学业导师、心理辅导教师、校医等配备及师生交流活动专门场所建设情况 【必选】专职辅导员岗位与在校生比例≥1:200 【必选】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在校生比例≥1:4000且至少2名 【必选】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比例≥1:500 |
|||
5.4.3 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辅修专业制度、双学士学位制度建设情况 |
|||
K 5.4.4 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重视学生学习体验、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成效 |
|||
6.质量保障 |
6.1质量管理 |
6.1.1 学校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障机构及队伍建设情况 |
|
6.1.2 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的情况 |
|||
6.2质量改进 |
6.2.1 学校内部质量评估制度的建立及接受外部评估(含院校评估、专业认证等)情况 |
||
6.2.2 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建设与改进效果 |
|||
6.3质量文化 |
6.3.1 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情况 |
||
6.3.2 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及年度质量报告 |
|||
7.教学成效 |
7.1达成度 |
7.1.1 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
|
7.1.2 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建立情况及跟踪评价结果 |
|||
7.2适应度 |
7.2.1 学校本科生源状况 |
||
B 7.2.2 |
B1 毕业生面向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情况、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情况 【可选】升学率(含国内与国外) 【可选】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及结构 |
||
B2 毕业生面向学校所服务的区域和行业企业就业情况、就业质量及职业发展情况 【可选】升学率(含国内与国外) 【可选】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及结构 |
|||
7.3保障度 |
7.3.1 教学经费以及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艺术场馆等资源条件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必选】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必选】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
||
7.3.2 教师的数量、结构、教学水平、产学研用能力、国际视野、教学投入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情况 【必选】生师比(要求见备注8) 【必选】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50% |
|||
7.4有效度 |
7.4.1 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有序运行情况 |
||
7.4.2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改进、持续提升情况 |
|||
7.4.3 近五年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十个典型案例及培养经验 |
|||
7.5满意度 |
7.5.1 学生(毕业生与在校生)对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
||
7.5.2 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
|||
7.5.3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
备注:
1. 第二类审核评估分为三种,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且只能选择其中一种。
2. 二级指标和审核重点包括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首评限选项。
——“统一必选项”无特殊标识,所有高校必须选择;
——“类型必选项”标识“B”,选择第一种的高校须统一选择“B1”,选择第二种的高校须统一选择“B2”;选择第三种的高校原则上选择“B2”;
——“特色可选项”标识“K”,高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自主选择,其中:第一种与“K1”选项对应,第二种与“K2”选项对应;第三种原则上与“K2”选项对应;
——“首评限选项”标识“X”,选择第三种的高校必须选择,其他高校不用选择。
3. 审核重点中定量指标的具体要求可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其中,【必选】是指该定量指标学校必须选择;【可选】是指该定量指标学校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至少8项。
4. 表中定量指标计算原则上参照《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2020年版)》(教发〔2020〕6号)。
5. 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折合在校生数。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指学校开展普通本专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类)(不含教学专项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
6. 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10%。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的高校,当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1000万元,该项指标即为合格。
7.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普通高校教学与科研仪器设备总资产值/折合在校生数(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综合、师范、民族院校,工科、农、林院校和医学院校≥5000元/生,体育、艺术院校≥4000元/生,语文、财经、政法院校≥3000元/生。
8. 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总数(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综合、师范、民族院校,工科、农、林院校和语文、财经、政法院校≤18:1;医学院校≤16:1;体育、艺术院校≤11:1。
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硕士研究生在校生数*1.5+博士研究生在校生数*2+普通本专科留学生在校生数+硕士留学生在校生数*1.5+博士留学生在校生数*2+普通预科生注册生数+成人业余本专科在校生数*0.3+成人函授本专科在校生数*0.1+网络本专科在校生*0.1+本校中职在校生数+其他(占用教学资源的学历教育学生数,例如成人脱产本专科在校生数)。
专任教师总数=本校专任教师数+本学年聘请校外教师数*0.5+临床教师数*0.5;其中:本校专任教师须承担教学任务且人事关系在本校(原则上须连续6个月缴纳人员养老险等社保或人员档案在本校);校外教师须承担本校教学任务、有聘用合同和劳务费发放记录,聘请校外教师折算数(本学年聘请校外教师数*0.5)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临床教师须承担教学任务且人事关系在本校或直属附属医院。
(来源:教育部网站)
乘势而上 狠抓落实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宝生
(2021年1月7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盘点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就2021年教育工作进行部署。下面,我代表教育部党组作工作报告,讲三方面意见。
一、全面总结回顾2020年的工作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形势错综复杂,给教育系统带来了一场大考、连环考。这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付出艰苦努力,扛过了大疫大考,经受了大风大浪,交出了优异答卷。这一年,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决战决胜教育脱贫攻坚,推进教育“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走过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推动中国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是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果。疫情是一年来我们最深刻的集体记忆。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迅速反应,果断行动,把守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组织50多万所学校、2亿多名在校生、2200多万名教职工打响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教育系统1.4万名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驰援湖北抗疫一线,有关高校迅速组织科研力量奋力攻关。成功开展世界最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史无前例、世无前例。及时调整高考时间,以最高标准、最严举措确保考试安全,打了一个漂亮仗。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百日冲刺”行动,推出超常规措施。特殊时期,特殊措施,特殊战果,非常不易。及时调整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秋季学期全面开学、正常开学、安全开学,教育教学秩序全面恢复,孩子们又回到充满生机的校园。坚持外防输入,落实“双稳”方针,维护海外留学人员健康安全。一年来,教育系统经受住了疫情冲击,稳住了阵地,历练了队伍,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广大教师以最快速度适应线上教学的节奏,带领学生进行长达几个月的“云端”学习,用行动诠释了师者的担当,这是创造了历史的壮举!“90后”“00后”在抗疫中的表现非常亮眼,他们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当代青年是充满希望、可堪大任的一代!伟大抗疫精神成为最厚重、最鲜活的思政大课,广大师生接受了深刻思想洗礼,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四个自信”更加坚定。
二是教育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教育系统尽锐出战,部党组成员对口联系52个未摘帽县,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60多万人降至682人,其中20多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建立了控辍保学长效机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积极推进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数千万贫困家庭学生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通过教育迎来了美好生活,探索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经过几年的持续奋斗,我们出色完成了教育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没有辜负党中央的重托,没有辜负老百姓的期望,没有辜负广大师生的辛苦,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重大进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的蓝图更加清晰,制度更加完备,成效更加明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分阶段组织编写学生读本,出版使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广大师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出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全面推进建党“百年行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育人一线,教育系统连续多年保持总体稳定。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全年思想政治工作主题,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我和我的学校”“90后·到”“我们都是收信人@大接龙”、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等活动。出台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育、美育意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加朝气蓬勃、更为向善向美。召开新时代第一次全国语言文字会议,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是教育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中央出台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解决“五唯”顽瘴痼疾开出药方,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充分肯定。规范高校SCI论文、人才称号使用,印发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文件,破除“唯论文”“唯帽子”不良导向。北京等4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首次新高考平稳落地。努力建设技能型社会,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山东、甘肃、江西以及苏锡常等省市启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抢抓疫情催生的新机遇,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深化医教协同。中央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试点基本完成,为全面推开改革打下坚实基础。强化民办教育规范管理,四分之一的独立学院完成转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公民同招”。发布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改革意见,探索和丰富各类督导监测评价手段,不断强化督导“长牙齿”效应。新中国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顺利召开,印发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系列文件,卓越研究生教育建设全面启动。印发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意见,首次出台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意见,首次就教育惩戒问题制定发布规章。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应用,师生群众“不用跑”就获得更多便捷服务。面对严峻复杂形势,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开放的主动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出台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文件,打造开放高地,扩大国际空间。主动开展国际抗疫合作,宣介我国教育系统抗疫经验和我国优质线上资源,召开2020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首届世界慕课大会,“云”上开展教育国际合作,推进全球教育治理,开创了对外开放新局面。
五是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得到重大提升。啃下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这块硬骨头,增加普惠性学位超过400万个。全国96.8%的县级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高职扩招任务连续两年完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特别是推普脱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国普通话普及率80.72%。“强基计划”开局良好,本科“双万计划”、高校科研“珠峰计划”等顺利开展,“四个回归”理念得到普遍认同。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果令人鼓舞、令人振奋。以“四点一线一面”为引领的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新时代教育发展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形势下依然保障教育优先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八年保持4%以上,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目标。
事非经过不知难。非凡之年取得非凡成就,十分不易、成之惟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员工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教育部党组,向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感谢!向长期以来奋斗在教育一线、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各级教育普及程度都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初步建成。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教育改革成效给予充分肯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在教育事业伟大成就的背后,无数倾情投入、担当作为的个人和集体让我们感动和自豪,无数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的故事让我们铭记于心。不断奋进的工作作风,是中国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继续扬帆破浪、爬坡过坎、逐梦前行。
2016年7月以来,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部党组对教育工作进行系统安排,提出发展抓公平、改革抓体制、安全抓责任、整体抓质量、保证抓党建“五个抓”,部署实施“奋进之笔”、建设“奋进之部”、培育“奋进文化”,形成“奋进三部曲”。特别强调践行“一线规则”并作出基本制度安排,把干部压到一线去,让干部在一线中熟悉情况,在一线中找到解题的“钥匙”,在一线中磨砺成长。主旋律不要轻易变,焦点不要轻易调,近五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以上战略策划和工作部署是完全正确的,要长期坚持。
二、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交汇期召开的一次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全会通过的《建议》,全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指导“十四五”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和行动指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五个根本”的规律性认识: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五个根本”体现了党中央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工作规律性认识的不断升华,是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科学指引。
“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新形势、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目标、新要求,这给教育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需求: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对教育的政治需求。面对14亿人口,举办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这是对教育量的需求。推进现代化、构建双循环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对教育质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这是对教育的文化需求。从发展中大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打造核心竞争力,这是对教育的结构需求。
面对新形势,应对新需求,关键是把握好“六个局”:一是全局,全局是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目标。对教育来说,总的目标就是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二是变局,变局是环境。“变”在特定阶段的相对稳定状态,叠加起来就形成了变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这是当前教育发展所处的最大环境。大变局不是偶然的,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然的历史阶段,尤其是经过去年一年,我们要更加辩证、更加积极、更加全面地理解大变局。全局是目标,变局是环境。三是格局,格局是战略。新发展格局事关教育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四是开局,开局是起点。要起好步、开好局,把谋篇布局的工作做好,编制好教育“十四五”规划,谋划好今年的工作。五是布局,布局是配置,也就是教育资源如何配置。这次全会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并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部署“十四五”任务时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有质量的公平。今后教育发展要更加突出有质量的公平。六是破局,破局是动力。“十四五”时期改革又到了新的关头,如何突破、从哪突破,关系到我们改革的成效,要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让改革主动适应发展的需要、基层的需要、群众的需要。
落实好五中全会精神,方法上要聚焦“五找”。在认识上找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的重要讲话有许多新的提法,《建议》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和论述,要有针对性地找差距,看一看我们在认识上跟上了没有。在工作上找短板。全系统一盘棋,按领域查找工作上特别是改革上的短板,看一看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在措施上找弱项。找出短板之后,紧跟着就要看一看在政策措施方面哪些需要完善、哪些需要调整、哪些落实得还不到位、哪些还流于形式。在落实上找问题。部党组始终把狠抓落实作为全部工作的主基调,任何一项工作都强调落实、强调实效。狠抓落实与作风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看一看在落实上还存在哪些问题。在安全上找盲点。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所有的战略、所有的规划都必须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教育安全涉及政治安全、政权安全、意识形态安全,要经常主动去“排雷”,看一看教育领域在安全方面还有什么盲点,已经发现的风险因素解决得怎么样,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做好2021年教育工作,要把握住三个关键性概念。一是交汇期。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既要立足当前,巩固已有成果,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历史检验,又要着眼长远,整体深化提升,为建成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转折期。进入整体抓质量的新阶段,是教育工作重心的又一次历史性战略转移,高质量成为教育工作主要目标要求和衡量标准,这必然要求超越以前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必然要求支撑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要有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第一年的定方向、定框架工作做好了,就能顺利完成转段,全新的工作局面就能顺势打开。三是机遇期。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既给教育工作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我们要努力危中寻机、转危为机,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来应对不确定性,把握和用好重大战略机遇期办好我们自己的事。
今年教育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体制、安全抓责任、整体抓质量、保证抓党建,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立柱架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教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这里,我强调几方面重点工作。
(一)深入实施“百年行动”,提升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
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以迎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完善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深入实施迎接建党100周年“百年行动”,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推动干部师生深刻把握党的百年奋斗史中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发挥教育系统优势,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完善理论学习深化机制,做到联系实际、问题导向、推动工作。组织引导离退休党员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在讲好“四史”中发挥独特作用。
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教育系统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深化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强化政治机关意识,走好第一方阵。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新修订的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对标争先”各类计划,建强基层党支部。会同中央组织部出台建立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文件,这是中小学领导体制的一次深刻变革,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稳步有序推进。会同中央组织部开展加强民办中小学党的建设专项工作,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健全责任链条,确保每一块阵地、每一个环节都有人盯、有人管,牢牢掌握工作主导权。要逐级建立责任清单,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形成责任落实的闭环,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阵地。这些年,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已经发生格局性的变化。今年的重点是采取措施,将其上升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部党组首先要扛好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完善与驻部纪检监察组的沟通机制,不断提高履职尽责本领。加强和改进巡视巡察,突出政治监督要求,强化巡视成果运用,深化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持续加强作风建设,积极培育奋进文化,引导干部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的新表现,绝不手软,露头就打。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聚焦“存量清楚·增量清零·生态清明”目标,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推进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是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核心内容。要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为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科学的导向、更为多样的资源、更加灵活的方式。
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不久前成立了,要切实发挥好作用,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的指导。实施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入实施“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引导师生深刻理解“国”的意义,学会“爱”的方式,进一步坚定把小我融入大我的人生选择。支持“五老”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三科统编教材意识形态属性强,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要用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编写,积极稳步推进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民族地区按照中央要求坚决落实到位,更好地完成这一场为各族学生打下“中国底色”的筑基工程。出台实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规划》,进一步提升教材育人效果。
加强语言文字工作。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自信的源泉。要研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规划和国家语委“十四五”科研规划,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注重从娃娃抓起,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加大民族地区教师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力度。完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发布实施《信息技术产品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优化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建设。继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建设,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抓好体育、美育文件的落实。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五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在师资队伍和场地设施建设关键问题上,要强化地方责任,在教体融合、校社协同中找办法、拓资源。要探索构建学段有机衔接、课内课外深度融合的美育体系,聚焦教会、勤练、常展,深入推进美育教学改革。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要科学评价,促进体育、美育工作落到实处。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发现、疏导和干预,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改进工作方法,持续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要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特点,把劳动教育清单丰富起来,把教育目标和内容衔接起来。要加强专业指导,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条件。要采取有效措施,家庭学校共同发力,教育孩子从反对餐饮浪费做起,养成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8月作出重要批示后,教育系统率先行动,效果是好的,但这件事容易松懈下来,关键要长期持续抓下去。
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这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难题,这个难题破不了,教育的良好生态难以形成。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目标是减轻学生和家庭负担,把学生从校外学科类补习中解放出来,把家长从送学陪学中解放出来。这件事非办不可,必须主动作为。要全面评估前期治理工作,把因果链搞清楚,把责任链理清楚,把新的路径划清楚。尽快制定治理方案,按照系统观念设计整治路径,打出政策组合拳。治理的重点是整治唯利是图、学科类培训、错误言论、师德失范、虚假广告等行为。治理的原则是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严格治理,综合运用经济、法治、行政办法,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教材教案、收费管理、营销方式、教师资质等全方位提出要求。治理的力量要注重统筹,进一步明确市场监管、民政、发展改革、财政、公安等部门的责任,共同发力,力争取得重大突破。要坚持眼睛向内抓治理,校内教育教学安排、管理服务要调整、要跟上,切实解决好学校内、课堂内教不到位的问题。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
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这五个管理,看似小事,但都是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大事,也是广大家长的烦心事。一是作业管理。对各学段作业明确要求,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让学校的责任回归学校,让家庭的责任回归家庭,共同引导孩子自主完成、自我管理作业。二是睡眠管理。要把家庭和学校的边界划出来,研究学校的发力方式,提出学校怎么配合家长的具体方式。要监测考核,总的要求是确保孩子们睡眠充足,按中国孩子成长过程中、生理发育过程中平均睡眠时间标准来考核。三是手机管理。要疏堵结合、对症下药,直面差异、分类管理,禁止将手机带入课堂,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学生应急通话需求。要把学校作为信息管理的一片静土,还学校安静的读书氛围。四是读物管理。课外读物和教辅管理同样是个大问题。要以推荐目录为主,注重内容管理和推荐方式的管理,具体用什么东西由家长去选择,教育部门主要是把好关。五是体质管理。健康的体质是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这件事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体育教育,要作为学校管理内容,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打好服务能力跃升攻坚战,推动教育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要把教育看作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先要素,自觉成为新发展格局中的内生变量,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重新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函数。
全面振兴乡村教育。要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落实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和工作平稳过渡。紧盯控辍保学,确保动态清零成果持续巩固。要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加快补齐农村教育发展短板,推进两类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全面消除大班额。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含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比例。要丰富教育资源供给。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全面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办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深化教育对口支援,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开好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并落实好大会精神,进一步推进“职教20条”落实落地,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完善工作布局。以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抓手,整省推进构建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格局。要提高整个社会的技能水平。扎实推进高职扩招三年行动,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继续落实“双高计划”、提质培优十大行动,总结推广1+X证书制度试点,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要深化校企协同。完善支持措施,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建立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建设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引导高校高起点布局支撑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制定《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规划(2021—2035年)》,探索基础学科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为国家未来发展储备尖端人才。扎实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各类人才培养。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办好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要实施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和基层成长计划,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确保就业大局总体稳定。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深化卓越研究生教育。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做好支持政策衔接调整。坚定不移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各省要加大力度,加快转设进度。
加快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战略型需求导向,启动顶尖学科建设计划,落实好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布局,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实体化建设。深入实施“珠峰计划”,推进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布局,加快实现原始创新重大突破,努力破解“卡脖子”问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尊重科学规律,发挥资助奖励、考核评价、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等政策导向,提升高校科研成果质量。要明显提高基础研究领域研发投入比例,落实经常性经费。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学风和作风,引导科研人员安心研究专心研究潜心研究。要把握当前有利时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更多一流人才。要给年轻人压担子,使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四点一线一面”为重点,纵深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在教育改革创新、服务发展方面先行先试。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发展河北雄安新区教育,加快谋划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平台布局;建设海南教育创新岛,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推进新时代东北教育发展新突破,建立健全高校服务重点产业的机制;建设长江教育创新带,着力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合作体;支持中西部地区补短板、强弱项,完善“四方联动机制”,进一步发挥14所部省合建高等学校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水平。
加快建设终身学习体系。聚焦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研究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补齐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城市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学前教育资源。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完善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启动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巩固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改造融合各种学历继续教育形式,形成统一的“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推进开放大学改革发展。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加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
(四)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发展出题目,改革作文章。当前,教育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头,我们要深刻认识深化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新特点新任务,一刻不停顿地推进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增活力添动力。
高水平编制教育“十四五”规划。要对标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锚定2035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长远目标,认真谋划、精心布局,把未来五年教育事业发展总基调、总盘子、总框架定下来。核心是构建八大体系,即: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技能中国建设方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有了这八大体系,“十四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大框架就立起来了。
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落实落地。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攻坚之战”,抓好落实是“更硬的一仗”。要全面对标对表《总体方案》,凡是与方案精神不一致的各种做法规定,都要坚决改过来。鼓励基层探索,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学校进行试点,指导有关基层单位开展差别化创新。将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情况纳入纪检监察、巡视、审计、经费监管、资金分配、教育督导等重要内容,确保改革任务落到位。2021年,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首次新高考即将落地,全国实施新高考的省份达到14个。各地各高校要积极配合支持,确保这项高风险改革平稳落地。
深化“放管服”改革。这是优化政府治理、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要抓紧编制教育部权责清单,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精心开展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运用好标准、监测、评估、统计、信用、“双随机”等手段,让教育督导、教育监管带上更强的电,发挥更有力的作用。近期,部党组会审议通过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各地制定“十四五”规划时要统筹安排。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对教育管理效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改善教育管理要从五个方面发力,一是评估,不评估不能深入了解高校办学具体情况,必须保持定力把评估抓好;二是督导,不督导就不知道评估所提问题的整改效果如何;三是通报,不通报就没有威慑力,要加大通报力度,提高通报频次,扩大通报覆盖范围;四是挂钩,不挂钩就没有约束力;五是追责,不追责就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
全方位高水平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可以预见,今年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依然严峻复杂,要保持定力,在全球化逆流中坚持教育对外开放的方向不动摇,以畅通国内国际教育循环为着力点,优化全球布局,拓展更大空间。要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深度促进人文交流,巩固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同有关国家和地区构建更紧密的教育共同体。支持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在与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合作中发挥区位和人文优势,形成东西联动、内外互通的教育开放新格局。要全面推进教育开放提质增效,深化出国留学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不鼓励提倡低龄出国学习的制度政策,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加强外籍教师聘任与管理。要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参与相关规则标准制定和重大议题研究。推动形成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香港教育体系,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促进港澳融入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两岸教育交流合作。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
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去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寄语,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要求。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要系统检视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的落地情况,严把入口关、考核关、监督关、惩处关,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警示一片。会同最高检、公安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施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制度,坚决杜绝、清除“害群之马”,保护学生健康成长。要进一步厚植师德涵养,完善教师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开展好师德传统教育、师德榜样教育,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抓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行。要着力抓好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坚持德法并举,强化政治意识和品质修养,打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要作为2021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全国总动员、总行动。
大力振兴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要实施新时代强师计划,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以评价改革引导师范院校聚焦师范主业。实施三级五类师范类专业认证,守好师范教育质量“生命线”。发挥名师名校长领航作用,继续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健全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研制“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通渠道。
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今年将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深化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建立师范生教学能力考核制度。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研究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畅通教师发展渠道。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落实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引导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教书育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深入实施“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选派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
全面提升教师地位待遇。这是教师职业尊严和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方面。要健全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各地要加强省级统筹,保障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经过三年努力,去年我们总体实现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目标,要密切做好监测与跟踪,巩固住成果,坚决防止反复。继续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对长期扎根乡村的,要想办法给予持续性的奖励,不断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关心乡村教师生活。健全教师减负长效机制,清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让教师静心专心教学。
(六)提升保障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保障能力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支撑。教育投入、信息化以及法治等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要早研判、算精准、供得足、用得好,为教育事业发展打造一个稳固的大后方。
千方百计巩固4%成果。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对财政性教育投入带来一定影响。要及时分析研判,提出应对举措,更多注重通过政策设计、制度设计、标准设计增加投入,健全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实现“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完善支出责任体系,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合理划分省以下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教育领域中央对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生均标准体系,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动态调整拨款水平。完善投入政策体系,在继续保持财政教育投入强度的同时,逐步提高社会投入所占比重。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引导作用,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经费筹来不容易,要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支出效力,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教育教学改革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加快推进教育新基建。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赋能、可以赋权,将带来教育革命性的变化,一定要增强敏感性和预见性,不能再打被动仗。要抢抓国家布局新基建的重大机遇,谋划和提出“十四五”教育新基建体系构建的思路举措。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三全两高一大”为目标,加快推进教育专网建设,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普及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现在在线教育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课堂搬家,要在融合应用上下功夫,总结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经验,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持续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全面深化依法治教。“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去年11月,中央召开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依法治教各方面。这里强调一下,政法院校、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法治理论教学体系,确定基础理论课的地位、确定必修课的要求、确定由学术带头人讲授的措施。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主要负责人要按照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要求,转变治理理念,切实把法治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教育治理的根本依托,重视加强法治工作机构和力量建设。要加大立法供给。对列入议程的法律法规做好制订、修订工作,对目前还是空白点迫切需要立法的抓紧启动程序,推动完善教育法规体系。要推进依法治理。印发《教育行政处罚办法》,落实《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把法治融入教育管理各环节、办学治校全过程。推动五部门治理“校闹”文件落地,用法治手段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要加强青少年宪法法治教育。持续开展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和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活动,推广参与式、体验式法治实践,增强法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这里我强调一下疫情防控工作。当前,疫情变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不小心就冲击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要适应疫情常态化防控,把握工作特点和规律,继续做好国内国外两条战线的防控工作,坚持外防输入不放松、内防反弹不懈怠,严防死守,严格各项防疫举措,把好校园入口,根据疫情发生的阶段性、区域性和时段性特征,及时、灵活调整防控策略,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严防出现聚集性疫情,严防散发病例传播扩散,坚决稳住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守住校园这一方净土。要想办法维护海外留学人员健康与安全,做好留学生、外籍教师等的管理与服务。
三、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蓝图已经绘就,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落实,就是要抓出效果。要增强抓落实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升专业化能力,发扬钉钉子精神,以吹糠见米、真抓实干的行动,将落实落在初心使命上,落在政治方向上,落在实事求是上,落在战略全局上,落在具体问题上。
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就是政治,是政治的独特表现形式。能不能从讲政治的高度做教育工作,关系到教育的兴衰成败。要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教育问题,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蛛丝马迹中发现新动向,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要提高对标、对表、对题、对需能力,立足岗位谋大事、聚焦中心谋发展,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精神贯彻落实。
要践行一线规则。一线规则集群众观念、工作方法、纪律要求为一体,是一个大概念大范畴,是管总的,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去年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大战果,也让我们尝到了践行一线规则的甜头,同志们深入基层深入学校,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听到了最真实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要把落实一线规则作为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的重要途径,深入到群众的具体实践中去,深入到群众的创造性工作中去,与群众建立有温度的、实实在在的联系,更好地汲取智慧、解决问题、推动落实。
要坚守安全底线。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不保,何谈教育?教育工作性质特殊,教育领域体系庞大,教育安全与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工作、网络阵地管理、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人身财产安全、学校依法治理等紧密联系、错综交织,要素多、链条长,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筑牢安全防线。要加强对潜在的重大风险挑战的预判,做好应对的准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决不能让“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阻滞改革发展进程。要把师生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完善和落实校园安全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园。要守住教育开放的安全底线,确保正确政治方向。
要加强宣传引导。要唱响主旋律,积极主动、耐心细致地做好重大改革事项、重点工作、热点事件等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要及时消除坊间误解和网上杂音,迅速抢占舆论先机,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近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教育关注度越来越高,建议提案数量持续增长,我们要认真沟通、积极办理,在良好的互动中争取更多关心更大支持。
同志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教育系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奋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教育部网站)